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八校2011届高三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4-12 |
上海八校
2011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5分)
(1)自九年前《赤兔之死》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文言作文几乎年年都有。其极致是去年的甲骨文作文和今年的冷僻字入文。对此,社会反响热烈,媒体更视这两个考生为“古文字达人”、“古文奇才”。
(2)究其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在于大时代的激荡与影响。这种以再度回归传统作自己身份标别的文化选择,无疑给这些高中生痴迷古文提供了难得的机缘。回想当年,新文学运动风头正健的时候,如林纾等人坚持纯正的古文,以为制器可求日新,而为文不能躁进,这样平实的论说居然还遭到讥讽,真让人不能不重生感叹:有时候,纵使你手握真理,也不一定抗得过时势。所幸今天,已经走出盲从迷思的中国人知道了,鹦鹉巧舌,终非真声,所谓现代化绝不是传统的中国走向现代的西方,更不是“他者化”和“后殖民化”。其间,一种从来秉承的传统才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始,而我们的任何发展最终都不过是对这种传统的再度确认和回归。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新古文运动”在内的古诗文在民间和网络上全面复兴。人们重拾对文言的兴趣,印证着又一波时势造就的必然。对于这样的时运势转,我们有大欣喜。
(3)不过话说回来,与当下的国学热一样,这一波文言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与白话文相对的语体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体式要求,有一整套关于起承转合、过接缴结的义法要求,它讲究意旨绾凑,笔法周匝,其虚字实字的调用与间架局势的布排无不极见巧难,而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气调脉络的贯穿更有重重的讲究。但今人对此知之太少,甚至不加理会,以为翻一部《古文观止》读几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纵笔横肆,结果写出的东西与近现代人明显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岂止有真鼎与伪觚之判。
| |
| 标题: |
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八校2011届高三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
| 文件大小: |
416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