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下 >>课文练习 >>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5-10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杖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
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蟹六跪而二鳌
B、往往留宿于山上                        而相泣于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王语暴以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其如是,孰能御之
7、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译文:                                                                                                                          
2、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 遂相与营之。
译文:                                                                                                                          
【答案】:
1、答案:A (“塞”读sè)
2、答案:D(A“洛阳纸贵”比喻著作广为流传,风行一时。B“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C“不以为然”应为“不以为意”。)
3、答案:D(A“了”应改为“的”,“那”应改为“这”;B“梦寐以求”与“想”重复;C搭配不当)
4、C(显现)
5、D(“所以”在此表原因,译作“……的原因”。)
6、D(D其中的/助词;A均为连词;B均为介词,可译为“在”;C均为介词,可译作“拿”或“用”。)
7、B(是劝慰自己的话,“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也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以适意为悦”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8、(1)、走入深山,疲劳了而坐下来休息,扫除(地上的)落叶,一草地为席坐在那里(休息),神情满足而忘了返回。
(2)、苏轼和客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 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4分)
[参考译文]: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江南岸的武昌的诸座山峰,逶迤蔓延,有清涧深谷。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靠大山对沟壑,隐藏于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两三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一直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停止。(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举酒相互问候,心意舒适得会忘记了回去,常常就在山上留宿了。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还不知道那里的具体情况。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倚靠着奇怪的石头和茂盛的树木,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气候多变,树林和山脚或相对或背离,(所有这些)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苏轼和客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此很是快乐。
我年青时,曾经跟着苏轼游览,(如果)有青山可以攀登,有碧水可以趟过,他没有不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的。(如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整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中,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了。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是归之于腐朽。又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自然选择的证明》课后练习
《登快阁》同步练习
《客至》同步练习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练习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梳理练习
《兰亭集序》习题精选
《桥边的老人》过关检测题
《浙东学术》检测练习题
《沙之书》课外阅读练习
《沙之书》同步练习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同步练习
《素芭》同步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过关提问及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练习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命名记》测试练习
《命名记》练习题
《这思考的窑洞》同步练习
《草原藏香》同步练习
《鸿门宴》专项练习题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同步练习
《寒风吹彻》同步练习
《论快乐》同步练习
《论趣》同步练习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练习题
《井》《春》《无题》《川江号子》同步练习
《天狗》练习题
《捉不住的鼬鼠》《美》同步练习
《新纪元》同步练习
《武昌九曲亭记》ppt课件3
《武昌九曲亭记》ppt课件2
《武昌九曲亭记》ppt课件1
《武昌九曲亭记》教案1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和译文
《武昌九曲亭记》赏析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