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读联之悟》课文全解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28


《读联之悟》课文全解
  【相关背景及基础知识】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于沙,本名王振汉,1927年9月生于湖南临澧县。195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历任湖南师范学院助教及《湖南师院》、《湖南科技小报》、《湘江文艺》编辑,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会员,湖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1990年评为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1955年以来,发表新诗近一千余着,有的伤口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有的作品辑成专题,在电台、电视台播映。
  先后在海内外发表抒情散文、文艺随笔及为青年诗人撰写评论和诗集序言,约20万字。
  新时期以来,已出版抒情《第一行足迹》、《在密密的森林里》和散文《爱的备忘录》。1993年出版抒情歌词集《踏着落花归去》。1994年春出版第二本散文诗集《跋涉之歌》。近100件作品选入《当代短诗选》、《中国当代歌词选》等近49种选本。获国家级省级奖数十次。
  2、相关知识: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二、字词积累:

  言少意丰:语言简洁而含义丰富。
  词雅句丽,音谐旨远:意思是说对联用词典雅,语句华丽,音韵和谐,含义深远。
  底蕴yùn:详细的内容。
       不遗余力:不留下一点力气,指非常尽力。
        赫hè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闻鸡起舞:半夜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后比喻志士及时奋发。
  诠释:说明解释。
  谨防:小心提防。
  启迪:启发。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通过对几则对联的分析和感悟,指出对联在读书、写作、做人、养生等方面给人许多启示和教育,对联的确是一种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含意却很丰富的文学样式。表达出作者对“联”的无比喜爱。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了对联言少意丰的特点。
  第二部分(3-10),从读书、写作、惜时、做人、养生等方面分析对联给人的启示。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概括对联给人的启迪之深。
  三、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
  文章以其清丽的风格和用语的精练吸引着读者。
  作者写喜欢对联的原因只用了两个段落,突出强调“言少意丰”。中间大部紧扣“读”和“悟”,写读8副对联所获得的关于读书、写作、做学问、养生的感悟。每出一幅对联,就接着写自己的理解、感悟,一联一悟,由此所生发出的对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也只是点到为止。作者对对联的喜爱之情,除了三二末的“我对联,爱之深深”直接表达以外,更多的是全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对对联由衷的赞美和欣赏。如第1段的“幸好,找到了”,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欣喜,与文章开头的两个“越来越”联系起来,自然让人体会到作者由此所获得的满足和愉悦。又如第二段比喻对联为“窄窄田垄上”长出的“金穗”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无比眷恋、热爱和珍视。至于第8段的一个问句“我是哪一种呢?”一个感叹“千万当心别被人划人半瓶和半罐子那一类去!”其实作者已经完全融进对联所引入的思考里,是一种更加深沉的爱了。
  作者喜爱对联,主要是因为对联言少意丰,其实文章本身就是一篇言少意丰的美文。文章语句简短,篇幅短小,用字精练,词雅句丽,这样的例子文中随处可见。全文紧扣“读”和“悟”,一联一悟,文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给人一种自然、清新、单纯的感觉。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相互呼应,也甚为和谐,结尾将立意作了进一步的升华,“爱之深深”“启迪深深”作结,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在分析对联的含义时,运用了几个很贴切的比喻,你能找出来,分析一下吗?
  例如“这窄窄的田垄上,却长出十粒五双的金穗来”,这个比喻说出了对联篇幅小,对仗工整,而且含义丰富的特点。还有“不如此,虽有网而晒之岸边,仍不可得鱼”,这个比喻指出做学问过于急躁,将一无所获。再就是“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可让思想被拴进别人的马厩里去”,这个比喻是警示我们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
  2、“诗文的妙处,是不易获得的,只有不遗余力地追捕,才能猎取豁然贯通的乐趣;半途而返者,无法享受其乐。”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说对诗文的探究,要像猎人追捕猎物一样执着,勇往直前。那样,才能有获取成功的愉悦,才能真正领悟读书的快乐。如果中途停止,那么,成功的快乐将永远无法感受得到。
  【练习解答】
  第一题: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作者从读联中悟出了读书做学问的正确方法;悟出了谦虚、乐观、永葆晚节的人生哲理。
  第二题:言少意丰的对联,每读每有所悟。作用:总起以下对联的感想。
  第三题:
  1.把对联比喻成“窄窄的田垄”,“十粒五双的金穗”比喻对联的几个、十几个字。这句是说对联词雅句丽,音谐旨远,具有文学和审美价值,读后能让人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就像农民丰收的喜悦。
  2.“网”比喻写作的基本技能,“鱼”比喻写出的好文章。这句是说虽有写作的基本技能而不能沉下心来做学问,结果,就像把网晒之岸边一样,仍不可得鱼,即也写不好文章。
  3、“二月的花”是早春的花,其魂,就是春的引领,是山花烂漫的先行者,作家应当以此为楷模,敢于标新立异。
  第四题: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着重引导学生效仿本文写法,对喜爱的对联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峨日朵雪峰之侧》知识点
写作《学写故事》知识点
《活板》知识点梳理
《反对党八股》复习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计划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回延安》知识点及课后题探究
《紫藤萝瀑布》的想象手法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知识点梳理
《子衿》知识点
《驿路梨花》主要内容
《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伟大的悲剧》墓志铭(6篇)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梳理
《北冥有鱼》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归纳
《屈原》知识点总结
《诫子书》复习资料
《壶口瀑布》介绍
《登勃朗峰》预习知识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驿路梨花》知识点总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知识点
《读联之悟》ppt课件2
《读联之悟》导学案
《读联之悟》练习题
鄂教版《读联之悟》ppt课件1
《读联之悟》教学设计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