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上海语文杨静宝青四区高三二模联考卷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28 |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杨静宝青四区二模联考卷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风筝趣话
索鸿英
⑴人是万物之灵,凡想得出的,总是要设法做出来,风筝便是生动的一例。我们祖先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实在羡慕,又看见风吹落叶飞舞,便萌生了风筝的创意。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巧匠鲁班就“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还有“墨之作木鸢,三年而飞”。到了汉朝,人们用竹制作框架,糊上纸或丝绸,以绳牵之,放飞空中,名曰“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别出心裁,在纸鸢上装竹笛,风吹竹笛,发出嗡嗡如“铮”声,因而取名“风筝”。我国人民喜爱放风筝,春、秋两季,尤其是早春时节踏青放风筝已成为民间传统习俗。
⑵说起放风筝,人的心态也是各异。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同是在放风筝,心情就大不相同。薛宝钗放大雁风筝是心情舒畅,春风得意,怡然自乐。林黛玉放风筝是要“放晦气”,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子将黛玉的风筝咯登一声齐根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去了”。贾宝玉却是借景抒情,故意把自己的风筝线剪断,让自己的风筝去与林黛玉的风筝“两个作伴儿罢”。曹雪芹在这里描写放风筝的情景真是妙笔生花,其实他本人就是风筝高手。
⑶在科学家那儿,风筝又别有一番风采了。我国明代王逵在《蠡海集》中,记载了用纸鸢测风的试验。最著名的要数“万户飞天”试验了。我国明代有一位向往飞上天空的科学家万户,他制造了两个大风筝,并排安放,然后将一把椅子固定在风筝之间的构架上,并在椅子背面 | |
| 标题: |
2009届上海语文杨静宝青四区高三二模联考卷 |
| 文件大小: |
18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