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课外读物 >>作品赏析 >>
解读《给傅聪的一封信》
作者:大水的BLOG(http://blog.sina.com.cn/zhu76ling)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3-06


这封家信很有几处可疑。

  比如第一段: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望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啰哩啰唆地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会终身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傅雷要给儿子写封家信,落笔却颇踌躇。既想写,又怕儿子嫌烦。围绕“想”和“怕”,犹豫不决。“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这是“想”。“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这是“怕”。“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这又是“想”。“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啰哩啰嗦地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这又是“怕”。“只是你的一切会终身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还是“想”。不过二百来字的一段,文章意思却有四次转折。作为一个父亲,给儿子写一封家信,信的内容也没有特别的大事,何至于犹豫再三呢?

 
  再比如第二段中有些句子: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

  这一个半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令傅雷如此愉快?又如: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


  “落伍”、“冬烘”倒也罢了,所谓“惹你厌烦”指的是什么?傅聪是否有过厌烦的表示?而且整句话的语气“我相信我一定会……”,傅雷像是在给儿子做什么保证似的。再如:


  “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这里所说的“许多事”指什么事?应当是包含着一些已经发生的事吧?什么事是傅聪“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而傅雷相信“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的呢?


  还有第三段中: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得到的少。”


  所谓“教训”,一般是指做错了事情,然后吸取的经验。傅雷做错过什么事吗?文章接下去写道:


  “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近三年来”应该是服从逐渐长大成人的这三年,这三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所谓“人生……深刻的体验”究竟是什么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对谁“忍耐”?应该是对儿子“忍耐”吧。对儿子为什么要“忍耐”呢?父子俩之间难道有什么争执吗?“学到了说话的技巧”?跟谁说话的技巧?怕是跟儿子吧?为什么跟儿子说话要讲究技巧呢?“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什么叫“感情升华”?本来是怎样的感情?应该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吧?那么再升华成什么样子呢?

 

  最后还有第四段: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这一句照应第一段“会引起你的憎厌”。为什么父母说话,说思念儿子,会引起儿子的“憎厌”呢?这合理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考察傅雷的为人,了解他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和儿子傅聪之间的关系。

 

  一般上这堂课,我们会从作者简介入手:

 

  傅雷,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傅雷和其夫人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愤然辞世。

 

  最能够反映傅雷“翻译态度严谨”的,恐怕就是他重译了《贝多芬传》、《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作品。这样一个“态度严谨”的人,完全可以想象,他在生活中也必然是一丝不苟的。而说到傅雷的“愤然辞世”,与他同时代的文化名人相比,他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还算是比较轻的。只是从他的死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耿直,宁折不弯的。这样一个一丝不苟、耿直的傅雷,他在教育子女是会是个什么样呢?杨绛曾写过一篇悼念文章《忆傅雷》,记述了他教育子女的一些片断: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登登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谈。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回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类似的回忆在其他一些友人的笔下也常可见到,比如楼适夷的《读家书,想傅雷》:

 

  对于傅雷给孩子的施教,我是有许多记忆可以搜索的……正如他在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的。我很少看到他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订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孩子学习语文,父亲却只准他使用铅笔,蘸水钢笔和毛笔,不许用当时在小学生中已经流行的自来水金笔。我不知道傅雷有这样的禁例,有一次带了傅聪到豫园去玩,给他买了一支较好的儿童金笔,不料一回家被父亲发现没收,说小孩子怎么能用那样的好笔,害得孩子伤心地哭了一场。我事后才知道这场风波,心里觉得非常抱歉,对傅雷那样管束孩子的方法,却是很不以为然的。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过来看这句话:“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傅雷要和他儿子成为朋友,这是何其之难;而正因为太难,所以傅雷会说“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在课文所引的这一封信之前,1954年1月18日的一封信上,有这么一句话:“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傅敏有一个注是这样说的:

  1953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后因傅雷的姑父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敏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

  可见,傅聪也是性格倔强,父子俩常有抵牾。不过傅聪既已成年,傅雷就再不能用小时候管教的那一套来对待儿子。53年的事情发生后不久,傅聪就去了罗马尼亚,直到11月底才回上海。“这次在家的一个半月”是父子失和后一次真诚的交流沟通,“儿子变了朋友”,也是傅雷对今后父子关系的真诚祝愿。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傅雷给儿子写家信,提笔的时候会那么犹豫再三,而通篇的语气又是那么谦卑。


  了解这些背景,我们再来看文章,应该更能被信中所流露的父爱感动。父亲如果一直与儿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当一个父亲活了快50岁,却想改变自己,与儿子做起朋友来,这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因此就更令人感动了。


  可惜看了一些教案和课堂实录,执教者都不能深入文本研究傅雷写信时的遣词造句,想当然地把傅雷等同于一个普通的父亲,结果孩子读了课文,一点也不觉得感动,反而奇怪“父子成了朋友”有什么好感动的,父子不是本来就应该像朋友似的吗?


附教学简案: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假设你是傅聪,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回信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具体的语句谈谈感受。

  二、教师有选择的让同学交流回信内容,并针对信中引用课文的一些内容展开追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疑点。

  三、细读课文,发现课文中还有哪些值得可以的地方,进行质疑。

  四、介绍傅雷生平,强调其一丝不苟和耿直的性格特点,并猜想他教育子女是可能的方法。出示《读家书,想傅雷》,印证猜想。

  五、出示1954年1月18-19日信件的部分语句和相关注释。

  六、修改前一天写的回信,然后交流,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这样改动。

  七、总结:1.父母在伴随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在一点点地学习如何为人父为人母,我们应当有所理解;2.随时随地流露出来的爱值得赞美,但不一定感人,而在特殊情势下,爱的力量冲破藩篱直接流露,才更叫人感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给傅聪的一封信》ppt课件4
读《给傅聪的一封信》有感
《给傅聪的一封信》说课稿
《给傅聪的一封信》课文批注
《给傅聪的一封信》ppt课件3
《给傅聪的一封信》学案
《给傅聪的一封信》教案3
《给傅聪的一封信》ppt课件2
《给傅聪的一封信》ppt课件1
沪教版《给傅聪的一封信》教学设计2
《给傅聪的一封信》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