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年全国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2010年广东卷作文命题展望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2-03 |
近六年全国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2010年广东卷作文命题展望
广东省增城中学 欧阳宇
自2004年各省市自主命题以来,总计104套高考语文试卷(含2004年两套春季高考卷)中,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题(不包括小作文,下同)35题,话题作文题41题,新材料作文题(包括图画材料)28题,整体来看大致呈现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足鼎立的格局。
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2004—2009年六年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呈现出话题作文逐渐衰微、新材料作文渐趋兴盛、命题作文半壁江山的趋势。话题作文从2004年的15套卷、2005年的9套卷逐渐减少到2008年的3套卷、2009年的2套卷;新材料作文从2004年的0套卷、2005年的3套卷发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命题作文从2004年的1套卷、2005年的4套卷发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广东省高考语文这六年间考查话题作文5次,命题作文1次,还没有涉及到新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从1999年开始进入高考试卷,至今11年,它是一种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有较大开放度的作文考查方式。在构思上,思想无边界,它给考生以驰骋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机会;在内容上,不拘一格,它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人生的、历史的、现实的,等等,任其自由地翱翔;在写法上,百花齐放,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写现实,可以写联想,甚至可以写虚幻,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甚至在文体上,标新立异,产品说明书、病理诊断书、小剧本、访谈录、科幻小说、日记、新闻发布、演讲稿、会议纪要,等等。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展现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同时也通过作文体现了学生的写作才华。
然而,话题作文发展至今,尽管命题者煞费苦心,不断推陈出新,力避平俗,但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评价来看,“话题作文”颇受诟病,它在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话题作文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即因为话题本身过于宽泛,要求过于宽松,大大降低了审题要求,结果使得所写文字只要与所给的话题有牵连,甚至仅是与话题的词语有关系而已,也算是合格作文;加之多年的话题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几乎已演变为有话题而无主题的套路了,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看上去气势宏大,其实言之无物,非常空洞;即使有的文章勉强算是有点主题,也非常的平常肤浅,所有的这些都让话题的形式给掩盖了。另外,“话题作文”思维的无限化、技巧的格式化、模式的标准化、材料的剪切化导致了大量的宿构、套作、抄袭、拼凑,作文考试真的成了一场“有准备之仗”。因此,从2007年开始,话题作文已经难以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7年仅有4套卷、2008年3套卷、2009年2套卷依然采用这种命题方式。
命题作文这种高考传统的命题方式,曾在大家热捧话题作文时,一度遭到“遗弃”。自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 战胜脆弱”之后,命题作文一直“雪藏”到2004年。即便是2004年,全国16套高考卷中,也唯有北京卷是“以‘包容’为题”的命题作文。不过,随着命题作文本身的不断创新(包括半命题的出现),以及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命题作文考查价值的重新认识,命题作文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经过六年改革创新的命题作文,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命题不再提供现成的主题,只提供写作的范畴和立意的方向;二是,题目关键词语呈现多义性,以经验的召唤和思维的触动为诱发点,为考生自主立意提供较大的想象冲击力。这两点变化为命题作文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较强的驱动力,也为这几年出现不少颇具经典意味的命题作文奠定了基础。如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福建卷的半命题《这也是一种 》等。
近些年来,包括广东省在内的部分省市之所以在有意无意间一直回避新材料作文的考查,主要是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把握方面来考虑的。因为,一方面,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重大风险,阅卷老师往往会因考生审题失误而直接影响对作文内容、结构、语言甚至发展等级等方面的评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专家提倡淡化作文审题,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教学,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理解和命题者的意图把握的能力相对较差,主考者担心一旦考查新材料作文,会导致学生普遍因审题不准而分数“难看”的现象。
其实,新材料作文因材料的存在形成了写作的明确规定性和限制性,有效地避免了考场上的宿构文或背范文的现象,同时又因其材料细节的复杂性、材料内涵的丰富性、材料思想的可辩性、材料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新材料作文立意角度的多样性,也能灵活地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写作水平,保证了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可以有据而述、有的而议、有感而发,所以再次成为高考作文中经常采用的命题形式之一。
高考作文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验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也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何处限定?哪里开放?怎样才能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是高考命题专家煞费苦心的事。为保证国家级大考的公平、公正,减少乃至杜绝宿构、套写、抄袭,除加强思想教育、评分控制之外(这些都是有限的),命题本身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就是最好的保证。因此,个人认为,2010年广东省语文作文命题形式将向新材料作文靠拢。
根据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走向和广东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个人觉得,在新材料作文训练方面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命题材料的选择。新材料作文选用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寓言故事类、现象事例类、引述评议类和图画场景类等四大类别。如2009年全国I卷的“兔子学游泳”、2008年北京卷的“瓶子满了吗”就属于寓言故事类材料,而2008年辽宁卷“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2009年全国II卷的“三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就属于现象事例类,2009年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安徽卷的“弯道超越”就属于引述评议类,2007年全国I卷图画“摔了一跤”、2008年江西卷的漫画“助鼠为患”就属于图画场景类。根据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所倡导的“力反华而不实,务求真情实感”的作文写作导向来看,我们平时的新材料作文写作训练,要特别注意选用那些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学生有所闻知、有所感慨的现象事例类和社会生活评议类材料;不必过多地纠缠那些寓意深刻、饱含人生哲理、“吹尽黄沙始见金”的寓言类、图画类材料。
二是审题立意的难度把握。广东省这些年之所以在有意无意间一直回避新材料作文的考查,主要是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难度把握方面来考虑的;加之这么多年没有考查过新材料作文,中学语文教师也逐渐忽视了新材料作文考查的可能性,高一高二的作文训练指导大多是以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因此,2010年高考如果选用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势必会考虑这种客观现状,不会在审题立意方面过多地为难学生。基于此,我们在新材料作文训练时,务必要注意材料审题立意的难度把握,不要为了追求训练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拓展引申等能力或者为了体现材料之于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而有意地设置审题障碍、加大审题难度,过分地去探究所谓的审题方法、技巧、诀窍、突破点等等。否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是作文训练的导向性。“文章合为时而作”,这是高考作文的根本指向,几乎每年高考作文都会要求考生联系自身体验感悟或社会现实生活,反对那种从中学语文“伪教学”那里被强行灌输来的“伪道德”、“虚情假意”以及程式化、模板化和“历史化”的作文。因此,在新材料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导向性务求明确而正确。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注生活的动人细节和点滴变化,关注社会的“假丑恶”和“真善美”,关注时代的改革、创新、发展和存在的障碍、付出的艰辛等;要鼓励甚至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讲真理、抒真情;要注意拓展学生在评议时政、关注社会、探讨人生时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自身的体验获取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悟,从而说自己的话、作自己的文。
回顾近六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多样化依然存在,而总的趋势也在因时而变,“为国选材”与“考生至上”的相对平衡是高考作文命题专家殚精竭虑的目的;并且高考作文要求“关注社会”“关注成长”这根脉络愈来愈明显;在对考生作文评价上,“感情真挚”“内容充实”越来越得到评价者的重视。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也应当因时而化,顺势而为。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