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2-12 |
会员:xin67358 友情提供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攻瑰花
1.学生阅读小说,能注意小说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2.学生通过学习,结合自已的阅读体验,能进一步了解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环境与主题的关系,了解作家描写环境的一般手法。
3.学生注意把握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基本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环境与主题的关系,了解作家描写环境的一般手法。
教学方法
阅读与探讨。
布置预习任务:请同学们了解1870年至1930年间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图景,建议阅读《美国思想史》相关章节或请教历史老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祥林嫂之所以不幸地死去,是因为鲁镇,如果她生活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也许会有另外一种命运;而鲁四老爷也必须待在鲁镇,如果让他移民美国,他也许会过得很不愉快。环境会怎样地影响一个人呢,你能否举一个小说中的例子简单说明?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威廉·福克纳(1897一1962),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圣殿》《押沙龙,押沙龙!》等。《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被誉为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
三、品读与探讨
(一)小说中的环境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它既是人物活动的地域空间,也是时代的缩影。请同学们通读整篇小说,说说这篇小说中的环境具体是指哪些“空间”或“缩影”。
爱米丽小姐生活的大木屋、小镇(正在变化中的美国南方的“缩影”)、以爱米丽的父亲为中心的家庭环境。
(二)请从小说中找到对以上环境进行具体描写的文字,仔细阅读,发现这些环境在作者笔下显现出的特征以及作者描写环境的一般手法。(如时间充裕可以全班逐个讨论以上三种“环境”。如时间不充裕可以安排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加以重点阅读和讨论,最后在全班讨论时汇总即可)
1.首先,我们看看开篇即受“瞩目”的爱米丽小姐生活的大木屋。
第l节:妇女们的好奇心,已有十年谁也没进去看过这幢房子——神秘。
第2节:拟人手法。“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虽然这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但是,代表着北方强劲的工业文明的汽车间和轧棉机已经打破了南方庄园主贵族们庄严不可侵犯的形象。福克纳赋予这幢带着浓烈的南方贵族气息的白色大木屋以人的脾性——“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然而无论如何它已经是“丑中之丑”了。拟人手法使房子带有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房子,更是房子里的人的命运和某种衰朽了的时代氛围的象征。
第5节:细节描写。作者借参议员代表团拜访爱米丽小组的机会展现了大木屋内部的情况:空气阴湿而不透气,虽然爱米丽小姐和她的黑人男仆还住在屋子里,这屋子却依然给人以长久无人居住的感觉。客厅里摆着包着皮套子的笨重家具,当黑人打开一扇百叶窗时,才可以看出皮套都已拆裂,客厅的昏暗破败由此可见一斑。当代表先生们一坐下来,“大腿两边就有一阵灰尘冉冉上升,尘粒在那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厚积的灰尘原本代表着没落的寂寥,然而它们在阳光下的镇定的旋转却又似乎象征着旧传统的顽固。而壁炉前摆放的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则用他凝固的威严加重了这种顽固保守的气氛。虽然作者没有描写此时代表团先生们的表情,但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尘封多年、令人感到窒息的屋子里坐着,这些先生们的脸上应该会显露出一种沉重、压抑,甚至略带恐惧的表情吧。
第51节:不钉门牌号,不设邮件箱——与世隔绝。
第57一61节:细节描写。当爱米丽小姐去世后,大木屋的最后一个秘密房间也被打开了,楼上的这个房间,四十年来从来没有人见到过,牢牢地隐减着爱米丽小姐的爱情秘密。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房间却有着墓室般的阴惨。不仅因为房间里灰尘弥漫,更因为里面躺着的不是活人而是死尸,爱米丽小姐的情人荷默·伯隆已经成为腐尸,与他所躺的床粘在一起并布满灰尘,与前文所交代的爱米丽买砒霜的情节相对照,读者不难想像爱米丽小姐毒杀情人的场面;而旁边枕头上的一络铁灰色的头发更使读者隐约想见爱米丽终日与尸相伴的可怖场景。当这样的两幅画面连接在一起,最终构成爱米丽小姐后半生的生活常态时,这个房间仿佛传递给读者这样的信息:荷默·伯隆固然是爱米丽的情人,然而爱米丽爱而不得、不得则杀之的专横冷酷与南方庄园主贵族的专制传统一脉相承;爱米丽小姐与尸共枕看似是爱情坚贞的表现,实际上她又何尝不是在坚守一种陈腐的生活方式初价值观念呢!如果说大木屋还只是爱米丽的父辈的遗产,那么这个房间则是她自己亲手亿“创造”的环境,铭刻着她的性格特征。
2.然后,我们再看看爱米丽所生活的这个美国南方小镇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提问l:你怎么知道这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请从小说中找出依据。
答:第2节——南北战争时期的无名军人墓;第3节——沙多里斯上校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第31、32节——小镇人的眼里工头是个北方佬,妇女们认为格里尔森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
提问2:小说对小镇客观环境的描写极少,但我们却能通过阅读小说感受到浓郁的小镇风情,这种风情是通过什么传达出来的呢?
答:是通过描写小镇上的人传达出来的。而在此篇小说中对小镇人的描写始终围绕着中心人物——爱米丽小姐,所以小镇上的人对待爱米丽小姐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小镇的舆论构成了一个爱米丽生活其中的大环境。
提问3:小镇人对待爱米丽小姐的态度有没有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或者不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答:小镇人对待爱米丽小姐的态度和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上:纳税事件、气味事件、爱米丽的婚事。
以沙多里斯上校为代表的老一辈的人极其尊茧高贵的爱米丽小姐。爱米丽的父亲死后,她已经一无所有,但是在镇长沙多里斯上校的心目中,她依然是尊贵的贵族小姐,为了既照顾爱米丽的颜面又能接济她,沙多里斯编造了一个体面的理由免去厂爱米丽小姐应纳的税款,让全填入担负起了对她的义务。当爱米丽小姐家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时,八十岁的法官斯蒂芬斯面对小镇人的抱怨却面露难色、束手无策,不得不召开全体参议员会议来讨论这个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他认为不能当着一位贵妇人的面说她那里有难闻的气味,这显然是对贵族的不敬。由此可见,老一辈人对贵族传统的崇敬竟然可以与他们对法律的遵从相抗衡。
思想更为开明的第二代小镇领导者对待爱米丽小姐的态度有所变化,他们在尊重传统和遵从法律之间,首先选择了后者。他们给爱米丽寄去了纳税通知单,虽然久无回音,但他们依然坚持,不过态度是越来越客气了。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爱米丽小姐冷酷无情的威严所打败,就连在她面前说话也结结巴巴的,带着无法掩饰的畏惧之情。
同时,小镇人对爱米丽小姐的议论也向读者履示了小镇人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观念所形成的小镇舆论环境。从小镇入对爱米丽和他父亲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她在孤独贫苫中依然高傲、不近人情,持有理解和怜悯的态度。然而,对于爱米丽和荷默·伯隆的恋情,小镇人却抱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爱米丽小姐与一个既无丰厚财产又无尊贵地位的北方佬恋爱,这是不顾及南方贵族身份与传统的行为,对传统有着深深眷恋之情的小镇人是不甘心看着这样一座传统的\'纪念碑\'倒塌的另一方面,爱米丽小姐终于放下了贵族的架子,开始恋爱,开始懂得人情了,这是更符合人情和人性的行为,也是人们所期待的。小镇入对待爱米丽小姐的婚事的矛盾态度恰恰反映了他们自己正花经历的新旧观念的冲突,其实,整个小镇都证处在这样的恐惧与挣扎之中。
3.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爱米丽小姐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为这样
一个“纪念碑”的。
提问:第26一29节,以小镇人的口吻叙述了爱米丽小姐和她的父亲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从这些叙述中,你能推测出爱米丽小姐的父亲的性格特征?她父亲的性格和对待她的方式对爱米丽小姐的一生有什么影响?文中两次提到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答:小镇人对爱米丽小姐和他父亲的议论从侧面向读者交代了爱米丽小姐成长的家庭环境。小镇入把格里尔森一家一直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小镇上的人都记得爱米丽的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便她年近三十,还尚未婚配。人们也明白,爱米丽父亲的性格仿佛太恶毒、太狂暴,使她一生都因此平添波折。父亲的专横的庇护便年轻的爱米丽小姐失去了正常的情感生活,逐渐成长为孤傲专制的南方贵族传统的标准继承者。
第5节:“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第56节:“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父亲活着的时候,爱米丽在他的专制下活着,父亲死了之后,爱米丽依然在父亲的目光下活着,以父亲传承给她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活着,直至死亡降临。
四、小 结
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此篇小说的经验,概括一下:在小说中,一般会存在哪儿种环境?作家描写环境、营造氛围的手法主要有哪些?
环境:有人物活动的地点(包括居所、居所所在地等,,有人物周围的人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以及舆论所构成的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时代氛围等等。
手法:对客观环境直接进行细致的描写,通过描写中心人物周围的人对待中心人物的态度和方式构成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用一个人物、一个地点甚至一个事件浓缩整个时代的特征(爱米丽小姐就是南方庄园主贵族时代的化身)。
(朱亚梅)
总之,小说中的时空之所以弥漫着浓郁的美国南方气息,是因为这个小说中的世界始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爱米丽小姐身上,而她就是美国南方贵族传统的化身。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已经形成了以庄园主贵族为中心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庄园主贵族对整个庄园拥有绝对的权力,庄园主贵族的贪婪、独断专行、庄重的优越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父权制是当时美国南方所特有的文化图景。南方战争结束后,这种南方传统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参见[美]沃侬·路易·帕灵顿著,陈永国译,《美国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而爱米丽小姐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南方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上,她自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促使她成为一个南方贵族传统的继承者。但是,南北战争之后,虽然还有沙多里斯上校等老一辈人把女儿、孙女们都送到了爱米丽那里学画,接受贵族传统熏陶,然而南方庄园主贵族的鼎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镇上的新一代人已经不会再让女孩们去她那里学习,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消逝。然而,冷酷高傲的贵族精神已经成为她不可改变的性格。她只能挺直的身体保持着贵族的庄重,用高昂的头颅维持贵族一意孤行的尊严,用死亡来控制她无法掌握的爱情,用大木屋隔绝社会的变迁。总之,她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做着最后的挣扎,镇定而又执拗。小镇人对她既敬畏又怜悯的心态则同时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