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教战守策》教案1
作者:wll199225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5-22


作者EMAIL:wll199225@sina.com

教战守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影响。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表达清晰而得体的特点。
(4)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诵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自主探究,理解重点语句。
(3)分析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对比、层层深入、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
(2)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认识维护北宋王朝长治久安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重点语句。
2、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学习并领悟“教战守”的“教”在全文中的贯穿作用。
教学时数:2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二、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引史实,正反论证)
第四段:借“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雪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然后可以身体强健,即使跋山涉水都无妨的道理。(浅近设喻,正反论述)
第五段:联系当今,说明“教战守“的重要。作者先指出当今国家受到西夏和辽的威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再谈使民耽于安乐无事,则必有不测之患,再次重申“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今之大患”的论点,以示论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形势,重申观点)
第六、七段:陈述“教战守”的具体主张和建议。作者提出要使士大夫、民间招募的乡兵、民间抽调的防盗人员都必须尚武勇,有所学,并要有赏罚。结尾再补充一条如能实践则将获得的一大收益:发动百姓备战可以消除军队中骄气,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文章再一次时弊。
4、概括主题。
明确: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
文章开头提出:“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意思是说:目前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两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百姓之忧在于不能居安思危,在文中是中心论点。
苏轼针对当时的形势,在进策中提出“教民战守”的主张和具体建议,很有现实意义。
四、学习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阅读文本,疏通字词,理清文意。对文章段意的归纳,我们初步了解了本文的主题及苏轼的进策主张,也从中认识到这位大文豪的远见卓识与聪明才智。至于本文的写法及其写作艺术,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与大家作进一步的探讨。
五、课下要求
1、思考问题: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2、再读课文,尝试概括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探究学习课文,理解并掌握重点语句,分析写作特点,扩展探究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二、探究文本
1、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明确:“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乡里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图解“教民战守”之策。
“使”      士大夫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教”      庶人之在官者             以行阵之节
“授”      役民之可盗者             以击刺之术
注释:
(1)“庶人之在官者”为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倒装句。调整后为“在官之庶人者”,翻译为“在官服役的平民”。“役民之司盗者”句式同。
(2)“教以行阵之节”为特殊句式,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倒装句;省略句,动词“教”的后面省略宾语“之”。调整后为“以行阵之节教(之)”,翻译为“将列队布阵的法度交给(他们)”。“授以击刺之术”句式同。
3、分析本文的结构。
明确:提出问题——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居安思危(表明观点)
分析问题——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可证)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不可养之太过)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解决问题——“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4、摘录本文中富含意蕴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例句: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典故之名,则掩耳而不听。
点评:用妇人孺子暗嘲天下之人的“骄惰脆弱”,别有意味。论战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作“掩耳”之状。语言形象生动,可谓将世人胆小懦弱的情态画得入木三分。
三、分析布局
本文是一篇对策,目的在于让君王接受自己的“进策”,而最关键的还得看作者怎么写。苏轼是怎样行文布局的?
三、概括写法
作者综合运用了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段援引“先王知兵之不可去”,“天下虽平,不敢忘战”,“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的史实。第三段分析“后世”“去兵”的危害,并且举出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之乱的例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申说“知安而不知危”的危害性。第四段以“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设喻,拿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来做比较,重在申说“能逸而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而设喻浅近。第六段进一步用教民讲武与“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作对比,说明“教民讲武”的正确举措。
四、学习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策。要求对策既要明于治道,能提出高明的政治见解,又能要“工文”,即文章要写得好。所以刘勰说:“对策所选择,实则通才,志足文远,不其鲜欤!”(〈文心雕龙  议对〉)苏轼的〈教战守策〉可以说是一篇“志足文远”的对策。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传诵。究其原因,道德是这篇论文阐明了一个历百代而不衰的真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安思危,得荣思辱”。大到一个国家的安危,小到个人的得失,概莫能外。“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一心追求和迷恋舒适安逸,终有一天会大难监头。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次,苏轼的这篇议论文,全文始终置疑着“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纵论古今,层次分明,巧设比喻,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语文言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遣词造句每有新意。善用对比,且各具情态。排比句式形象有力,文章上下衔接自然。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舒卷流畅,语意精警。
总之,这是一篇文采斐然、笔意充沛,说理透辟的对策。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教战守策》习题精选
《教战守策》教案2
《教战守策》ppt课件1
《教战守策》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