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解读:
《随州市2009年初中学业考试语文科说明》提出了09年语文试题命题的内容是:一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三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四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地加以概。这与《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一脉相承的。根据这一要求,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符合“浅易”这一标准。怎样才能在文言文部分取得满意的成绩呢?我认为备考及应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值及题型:
复习备考及解题策略:
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08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但答案在课内。
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
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标语“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
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例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 “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近体诗中“绝句”的“绝”,也是“断绝”的意思,即所谓“断律为绝”;“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绝巘多生怪柏”(《三峡》),都含有到了“极点”或“极”意思。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⑤.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⑦.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⑧.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⑨.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⑩.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⑾.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⑿.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⒀.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㈡.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将初中常见的12个虚词举例如下(以鄂教版为主):
之
⒈代词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⒊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而
其
⒈代词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⑵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⒉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⒉副词
⒊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⒈介词
⑴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⑵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⒉连词
⑴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⑵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⑶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⒊“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⑵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⑶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⒊“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⒈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⒉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⑴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⑵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⑶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⒈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⒉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⑴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⑵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⑶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乃
⒈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⑴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⑵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⑶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⑷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⒉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⒊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⑴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⑵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⑶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⑷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⒉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⒊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㈢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四)拓展迁移题。
例:阅读下面《范仲淹罢宴》,完成文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