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书》备课资料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12-11 |
12 鱼 书
1 、课文解读。
(1) 作者简介。
柯灵 (1909 — 2000) ,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 1926 年在上海 ( 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 ( 织布的妇人 ) 而步人文坛。 1941 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 ( 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 《夜店》 ( 后改编成电影 ) ,有广泛影响。 1948 年到香港文汇报社工作。 1949 年回到上海,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 { 文汇报 ) 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 长、 ( 大众电影 ) 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
柯灵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作者曾在他的一本散文集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饥来驱我,还在浑浑噩噩的少年,就过早地投身社会,赤手空拳,迎接命运的挑战。人海辽阔,世路多歧,幸而和缪斯萍水相逢,春雨如酥,润物无声,才使我睁开朦胧的心眼,避免了好多可悲的沉沦迷误。”文学写作不仅使他免于“沉沦”和“迷误”,而且使他能够更细致的体察人生,识辨人间美丑真伪的真相,并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柯灵于 30 年代开始写作, 《鱼书 ) 正体现了作者探索人生的努力。40 年代在上海任《万象》主编期间,曾扶植了一批年轻的作家,如张爱玲等。
柯灵是一个平和、勤恳,著述颇丰而不事张扬的散文家。有一事例,可以见出他的淡泊而执着的 个性。据说,八九十年代之后,上门拜访柯灵的客人络绎不绝,使柯灵几乎无法正常工作。于是他在 门上贴上告示: “柯灵下午四时前恕不会客,乞谅”。尽管这种做法未必见效,却可见出屋子主人的 性格。柯灵的散文文字,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鱼书 ) 写于 1936 年,收入《柯灵散文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 。
(2) 基本解读。
( 鱼书》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人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的“恩泽”:对于友谊的形成,离愁别绪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作者从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生 活习惯的改变谈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想到友情的重要: “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书信的往返正是友谊的一种证明。而邮政的发明,则是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 “它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人是感情的动物,正因为“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之间,方可将形 体隔离的痛苦, “取偿于精神的密接”。书信正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桥梁。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 “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作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书信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不仅如此,作者还就书信与人的一生的关系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 “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笔锋一转,作者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信有关系的三件事,写出了人间情谊交往的甜酸苦辣——既有与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扬镳,也有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经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何谓美好,何谓邪恶。不管怎么说,作者作出总结:写信或收信是其乐无穷的事,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情和欣慰”。
《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
(3) 精华鉴赏。
读《鱼书》,古雅之风扑面而来。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比如,写到绿衣使者如何使相隔千里的亲友的感情亲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这样写道: “离情别绪,使人产生依恋和怀念,是很自然的事。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在这里,作者用“暌违”而不用“分离”,用“雁羽\'\'而不用“书信”,用“觌面\'\'而不用“见面”。此外,文中还恰到好处地用了“鱼书”、 “参商”、“尺素”、 “雁足”诸词,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从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此外, 《鱼书》的作者还善于用四字句,像“剪烛西 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 “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之类,也用得自然、简洁、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让学生理解重要语句。
“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这句话,意思是相隔千里的亲人朋友,只要借助于书信,就能把一腔的情意,寄与远方的亲人,其给人的快乐和安慰,并不亚于亲人间的直接的欢聚。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让学生领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第 1 题:用词文白相间,文意显得典雅舒展。
第 2 题:此句用了三个成语: “素昧平生”、 “推心置腹、 “推诚相与” ,读来相当整齐有味。
第 3 题:用词文白相间,在递进关系中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
第 4 题:用“翘首云天”写一种等待的心情,典雅明白,富有诗意。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希望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加强人生的感悟能力,并能有所概括。
作者写了三处“人生小景”,分别在第 8 、 9 、 10 三段,相应的小标题可以概括为:友情聚散、一 首歌曲的踪迹、匿名信。其他概括,意思对即可。
鱼书
我国养殖鱼类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间有不少关于鱼类的著述。现存的古代鱼书主要有如下数种:
一、《养鱼经》,又名《范蠡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养鱼业已相当发达,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辞去官辞,便带着西施隐居在现在的无锡太湖之滨。范蠡提出“种竹养鱼千倍利”的主张,大力发展养鱼事业。齐威王曾召见他问道:“公富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乎?”范蠡答道:“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鱼也。公元前475年,范蠡把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养鱼经》。全书仅三百四十三字,却开创 了我国的科学养鱼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一百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范蠡的养鱼理论中,已提及雌雄鲤鱼配比以及鲤鳖混养等内容,颇有参考价值。
二、《种鱼经》,亦称《养鱼经》、《鱼经》。共一卷,分三篇,分别讲述鱼苗、养鱼方法及鱼的种类,也是较早的一部鱼书。作者为明代学者黄省曾。省曾,字勉之,别号“五岳山人”,南京吴县人,系嘉靖年间举人。
三、《闽中海错疏》,三卷,明代屠本畯著。本畯字田叔,浙江鄞县人,是个学者,写过多种鱼、农书。本书是他在福建任官时期所作,前面有“自序”,题“万历丙申”,即公元1956年。书中专记闽海的水族,计“鳞部”二卷,共一百六十七种;“介部”一卷,共九十种。后面还附记并非产于当地,但时常看到的水产两种。该书在介绍每种水产时都注明形态和习性,有的还附作者的按语,或援引典籍。后来又有徐{火勃}(也是明人)替该书写过“补志”,故书中凡有“补疏”二字的皆出于徐氏之手。《闽中海错疏》在描述海产动物生态时,很注重科学性,有的释文还很生动。现抄录“{鱼规}”条释文如下:
“{鱼规},鲑也,一名胡儿,一名鯸\鲐,一名河豚。状如蝌蚪,腹下白,背上青,有黄文;眼能开闭,头无腮,腹无胆;触物辄嗔,腹胀如鞠,浮于水上;味至美,然有毒,能杀人。”后面还有一段按语,亦很详尽。《闽中海错疏》是一部规模较大的古代鱼书。
四、《海味索引》,一卷,亦为屠本畯所著。自序上说,张九峻食海味,随笔作赞、颂、铭、角,凡十六品,颇多不实之处,因此著成本书,加以订正。本书的规模不及《闽中海错疏》,但可视为该书的姐妹篇。
五、《鱼品》,一卷,明代万历进士顾起元撰,作者自号“遁园居士”,南京江宁人,书中记载了数十种鱼,皆为江东地区所产,文字极为简略。
六、《渔书》,这是一部残存的鱼类专著,但内容丰富,颇具参考价值。据已故著名农学家王毓瑚推测,“看来全书可能是十四或十六卷”。(《中国农学书录》)残存的为二至十三卷,从卷二到卷十列记水产,每卷为一类,均有卷目,分别标为“神品”、“巨品”、“珍品”、“杂品”、“介品”、“柔品”、“畜品”、“蔬品”、“海兽”,内容杂引古代文献,近似谱录。卷十一为“渔具”,又分“网类”、“{纟连}类”、“杂具”、“渔舟渔筏”等子目。卷十二题“附记载”,征引典籍经文。卷十三题“附记异”,摘录各种杂记小说中的记载。
此书留存下来的为明刻残本,作者及年代均无考。但从书中文字可推知作者大约就是该书按语中时时出现的“蠡史”,“蠡”自然取于“范蠡”之意了。又据卷三“海大鱼”条的按语:“余家海上,与大海通,故大鱼往往见面知之。”卷四“江瑶柱”条有“余在越三年”,可知作者的家乡一定在沿海地区,但又不是浙江(越)人。《渔书》中所记渔具的内容,为他书所罕见,可称该书特色。书中还记有以声探鱼的古法,如卷四“石首鱼”条写道:“每岁四月,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用下网截流取之。”十分可取。
七、《官井洋讨鱼秘诀》,此书的作者及写作年代亦无考,但书的扉页上注明系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抄录。官井洋为海名,书中专讲官井洋内的暗礁位置以及鱼群早晚随着潮汐进退的动向,极为详细,并述及寻找鱼群的秘诀,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鱼书。
八、《记海错》,一卷,系清代训诂大家郝懿行所撰。作者的家乡在山东滨海地区,对大海很熟悉,见过的海产也很多。书中所记海产共四十九种,并征引古籍试加贯通,对某些海产的得名还作了简明的解释。据书前小引所题为“嘉床丁卯”,即1807年成书。
九、《海错一百录》,这是一部相当全面的福建海产记录,共五卷,清代郭柏苍著。郭氏,字帘秋,福建侯官人,对当地海产相当熟悉。该书内容包括“记渔、记鱼、记介、记壳石、记虫、记盐、记菜”等部分,并附录“海鸟、海兽、海草”。此书作于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
从以上几部鱼书,足见我国古代人民对鱼类已有精深的研究,录之于文人笔下,给今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又】鱼书 ,用以作为信的别称。出自《古诗》 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语。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