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晟楷中学人教版初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
|
作者:梁力生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11 |
天津市晟楷中学初三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每题2分,共26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
1.选出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田圃:pú 留滞 zhì 缟素 (gāo)
B.沁园春 qìn 喑哑 yīn 润如油膏 rùn
C.蓑衣 shūo 禁锢 gù 分外 fēn
D.妖娆 náo 崩殂(cú ) 稍逊风骚 sù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驱弛 驽纯 覆盖 B.喑哑 洗礼 襁褓
C.喧嚷 温声细语 暑光 D.暇想 斗笠 凝望
3.括号中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风骚:文中指《国风》《离骚》)
B.须(必须)晴日
C.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D.等(等待)死,死国可乎?
4.根据课文内容,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沁园春 雪》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化静为动,使之生机勃勃。“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了主旨。
B.《雨说》郑愁予是中国台湾诗人,全诗的叙述主角是“雨”,它象征着一位为大地带
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作者是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C.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被毛泽东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一句既表达陈胜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不满,又表明其敢想敢干当家做主的远大抱负。
D.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们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自身,一是来自大自然。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C.听了李学生英雄事迹报告后,我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 D.考试失败,王哲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二)课内阅读
(一)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誓比高。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节奏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惜秦皇汉武”中的“惜”意思是( )
A.爱惜、惜别 B.可惜、惋惜 C.叹惜、痛惜 D.珍惜、过去
8.加线句运用的修辞是( )
A.夸张、排比、比喻 B.夸张、比喻、拟人 C.比喻、对偶、拟人 D.比喻、夸张、借代
9.表现全词主旨的一项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江山如此多娇
C.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置意 B.虽千里不敢易也 易:交换
C.轻寡人与 轻:轻视 D.请广于君 广:广大
11.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A.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B.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的。
1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前三个“之”是助词,可译为“的”,后一个“之”字是代词,可译为“它”。
B.第一段的段意是:秦王要求“易地”,遭到唐雎拒绝。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一句表现秦王阴险狡诈的性格。
D.以上文段出自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其选自《战国策》,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13.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雄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
D.唐雄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二、古诗文默写、鉴赏(共12分)
14.默写(8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 , 。
(2) , ,可怜白发生。
(3)四面边声连角起, , 。
(4)风住尘香花已尽, 。 ,欲语泪先流。
15.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 ____ ____的豪情壮志。(2分)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何含义?词人借用典故来表达这一意思有何好处?(2分)
三、课外阅读(共22分)
(一) 以人为鉴(6分)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ō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
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郑公魏征卒 (2)并为书石
17.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18.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2分)
(二)生命的声音(16分)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9.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4分)
20.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 )→(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21.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3分)
22.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3.(1)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2)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1.2只选一题做) (3分)
四、作文(40分)
24.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⑴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⑵“世界,充满七彩阳光,/人生充满美好向往。/在通往理想的攀登上,/每一步都弹奏着苦与乐的乐章。”品读上面的小诗,以“苦与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果选(1)作文,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
答案
1-5 B B C B A 6-10 A B C D D 11-13 A D D (每题2分)
14、(1)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每空1分,错漏字不给分)
15、(1).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2分)
(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分)
16、(1)死(2)写
17.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18.说明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和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少犯错误
19.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20.宁静极了(或:宁静) 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 原因: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 21.“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22.答案示例: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23.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 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谈一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24.作文略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