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9-25 |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
开发设计人:成 健
授课人:李 敏
课件设计制作者:成 健
文字记录、整理:成 健
地点:广东省茂名市第二中学高一级
时间:2004-11-18
教学设计思想: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于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喜欢流行歌曲,照例也喜欢读诗,应当尝试写诗,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着的情感,还能以文会友,交换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吟唱。然而,一贯以来语文教学对诗是淡化的,甚至是放逐,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的能力薄弱。同时,意象的营构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特别是“月”。从诗的内容说,月是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只枯燥罗列“月”意象的诗词及其内涵,要求死记强记,学生为考试勉强会接受,但要活学活用不大可能,尽管有所了解却未能深刻地理解和迁移运用。对此,结合古诗词教学的旧模式,加以大胆创新,我们确定这次多媒体环境下欣赏探究型教学方案的教法为: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以歌词教诗文,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教学的重点是: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教学步骤分为:读与学(典型探究【《弯弯的月亮》第2册第8课】,理解欣赏,掌握规律);悟(领悟内涵,拓展迁移);写(以“月”抒情,固本提高)。
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师:上课!
生:老师好!(齐声说)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照常进行课前三分钟的练习环节。下面进入“练兵场”,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_________ 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齐声回答) 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 “天涯共此时”。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古诗词的积累相当不错。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生:“月亮”。(思索片刻后齐声答)
师:对。“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月”意象,把握探究古诗词的方法。
师:月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如何理解“月”的意蕴呢?下面就以《弯弯的月亮》这首歌词为例开始探究。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弯弯的月亮》,找出歌词中出现的意象。
边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朗读歌词,边划出歌词中有关的意象。
生:齐读歌词。
师:(点评学生的配乐朗读,强调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出示投影)
生:A:“月亮” B:“小桥”
C:“小船 D:“阿娇”
师:嗯,找得非常准确。但欣赏诗歌不仅要理解意象,还应透过意象去品味其意境美和意蕴美。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闭目联想,根据歌词中的意象,通过想象,创造出你们心中的美丽图景,并简单地描绘出来。其中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一画。(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
生:(兴奋,笑着忙碌起来)执笔画画描描。
学生带娣和晓丹在黑板画画。(3分钟后,学生纷纷停笔。)
师:好,带娣和晓丹已经画好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创作。大家觉得他们画得怎样 ?哪个画得更好?
生:晓丹画得比较好,他画的意象逼真,构图较合理。
生:带娣画得也不错,敢大胆创新;看,他笔下的“阿娇”还在月下钓鱼呢。(生大笑)
师:两位同学都做到了“用我手描我心”,而且各有特色,相当不错。老师心中的图景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
(播放MTV《弯弯的月亮》)
师:动听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曲给大家感觉怎样?
生:情感很忧伤,景色也很优美。
师:歌词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
生:月亮是弯弯的,小桥和小船也是弯弯的,歌词由上而下,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乡村月夜的美景。
师:抒发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情感?你能从歌词中找出关键的词句来说明吗?
生:“脸上淌着泪”、“我的心充满惆怅”、“你那弯弯的忧伤”。
师:由此可见作者的感情是……
生:A.伤感 / B.忧郁 / C.惆怅 / D.哀愁。(尽管用词不一致,但已抓住情感的实质了)
师:作者为什么伤感、忧郁呢?
生:为家乡落后贫困依然得不到改变而伤感。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歌词说明了原因:“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过去的歌谣”暗指乡村落后依然没改变。但久在繁华城市生活的“我”在月辉里想起阔别多年的故乡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师:棒,理解得非常准确。这首歌面世后风靡全国,歌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深深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见,一弯残月寄寓着游子多浓的思乡之情啊!一股难以摆脱的乡愁不正是反映在这歌词中吗?
师:俗语说:“景由心造。”每个人的心境不同,那么他所看到的景色也会有所不同,他眼里的景色更多呈现出其主观的色彩,即心悲则景煞,心悦则景美。而我们欣赏诗歌,关键是把握诗歌的主旨,主要是诗人的情感,那应如何把握呢?
生 :首先把握意象,再由意象重现意境,最后深入意境来品味意蕴。
师:(教师出示投影)总结归纳得很好。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品味别的与“月”有关的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师: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你们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大家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 交流。(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生:分小组活动,思考、交流,并动笔记录有关句段和理解要点。
3分钟后,师生互动探讨:
师:《弯弯的月亮》中“一弯残月”寄托着一种乡愁。那借“月”抒发乡愁的还有哪些作品?
生: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诗里写了什么意象?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生:诗里写诗人看到明月朗照,想起家乡的亲人,但自己却漂泊在外,所以触景生情,不由望月思乡。
师:其实月亮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它除了寄托思乡之情,还可以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寄托伤感,哀愁吧。比如《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当时作者不得已要与情人分别,内心的伤感无处可诉,惟有将一腔愁绪寄托在“杨柳、晓风、残月”之上。的确,“杨柳岸”想留也留不住,“晓风”冷冷的,一如作者的心情;而“残月”则将作者当时的伤感和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生鼓掌)
生:除了乡愁、离愁外,“月”还会寄托别的情感吗?
生:我觉得月还可以寄相思,比如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夜色苍茫,天边新月如钩。人隔千里无音讯,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长流……”其中朦胧的夜色、如钩的新月,引发“流泪的人儿”无限相思,这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生鼓掌)
师:说得好,继续想想,月还会寄托别的情怀吗?
生:(不大自信)月明时多半星稀,所以对月还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情怀吧。
师:谈得非常好,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皱皱眉,作沉思状)比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诗歌中“花、酒、月、影”的意象和“一、独、无”的字眼,可以让我联想到:当时月明人孤单,诗人只和花丛、明月、影子作伴,他举杯解愁,却无人可与共饮、无人可与共语,所以说诗人是非常寂寞孤独的。(生鼓掌)
师:说得不错。除了伤感的\'月\',还有表达别的情怀的“月”吗?
生:以上他们说的“月”都是孤独哀伤的,可我觉得月亮还是很美的。譬如《荷塘月色》里描写的淡淡月色,营造出一派静谧清幽的氛围,作者因陶醉于荷香月色中,暂时忘却了忧愁而获得了淡淡的喜悦。所以说它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美丽。(生鼓掌)
……(学生踊跃回答,互相激发思考)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发现“月”的确很美,也很多情。它充分体现出——人生的各种色彩,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月,乡愁。 2、月,相思。 3、月,恬静。 4、月,孤寂。……
师:其实,月的意蕴非常丰富,我们这节课是不能一语蔽之的。但只要掌握了欣赏的方法,也就是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就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四、拓展实践:“月下我人我文我情”(我手写我心)
师:月华抚慰过前人的心灵,同样也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面对着月华,你心中也会涌起万般思绪吧,那么请同学们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要求:1、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文体不限,可以是诗、词、散文,或是歌词的形式。 3、字数不限。
生:思考后纷纷执笔写作。(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5分钟后,学生停笔。开始宣读自己的作品。
生:无言地醒来,回首一夜的忧愁,却只剩倩丽的月影,叹出101次的伤感,又吟唱起天涯人的伤心,一切只因心中的明月在现实的死水中淡淡地浮现。无言,一切都将依旧,至死方休……(杨国权)(生自发鼓掌)
师: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他写出了浪人的心声。
师:哦,还能评得更具体一点吗?
生:他写得感情真挚、深沉,勾画出月夜的宁静气氛,抒发了一种无法排解的忧愁。
师:不错。下一位?
生:月是故乡的魂,是游子心中永不灭的太阳。(吴粤宏)(生自发鼓掌)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她写得很感人,使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月”给人感受到的一种永生难忘的乡愁。
师:不错,这位同学能简练而有文采地写活了月所蕴含的乡愁,如果还能将这种乡愁写得更丰富一些,相信会更好。
生:《夜思》:无限风光无心赏,寂寞艳阳几时还?独坐倚栏长盼望,长空处,今夜残月挂。鸦叫一声破夜阑,孤孤身影怎成双?无奈人生多苦况,破晓后,昨日不再来。(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给了你肯定,你文中的意象“残月、鸦叫声、孤影”以及传达的孤苦情感能达到一致,也比较和谐,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品。
生:这是由活力十足的小溪、热情奔放的月亮和兴趣盎然的树丛所组成的大型舞会。活泼的溪水从高高的山巅上流下来,柔和的月光为它染上了一层独特的纯洁色彩。在这样活跃的溪流面前,原本安静的月似乎已经动情,抢着成为小溪的舞伴。山麓上的树丛被愉悦的月光所感染,它们蠢蠢欲动,想加入那快乐的舞会。(丹丹)(生自发鼓掌)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她写得感情真挚,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月夜下的高山流水图,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月下喜悦轻快的心情。(生鼓掌)
师:点评得很好,也十分准确。
五、教师总结和寄语(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师: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刻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正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教师出示投影)
师:在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月圆夜,一起再去拜访“月”姑娘,再来一次月下漫步,欣赏无边的月色吧。最后祝同学们月圆,人圆,梦更圆!
生:(生热烈鼓掌)谢谢。也祝福您,老师!(不约而同地说)
(铃声响,伴随着愉悦而真挚的祝福结束授课。)
教学后评记:这次欣赏探究型课堂教学,生动营造“月”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把握探究诗文意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搜集信息和初步感悟的自主探究基础上,进一步投入情感,使其身临其境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欣赏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感悟作品的意蕴美,并由此学会独立创作出同样主题,相似意境或不同意境的习作,在课堂中实现学会“读、想、说、悟、写”的能力培养,如锻炼学生朗诵诗歌、筛选信息、分析归纳、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和探究课外拓展阅读作品的兴趣。通过课堂和课后的学生反应来看,本次欣赏探究型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任务(即欣赏和探究;学习和迁移;固本和提高;激疑和增趣),也促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主动者,学习兴致很高,因为他们有很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可以实现“我口说我心,我手画和写我心”,即活用语文的机会。在这里,学生的能力和人性都得以发展,学生的自信心、与人合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为本的教学。不过,这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深层次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思维上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文自身的理论素养还需加强,教学艺术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教学设计
设计执笔人:成 健
教学目标:
探究和理解“月”的意象及其丰富的意蕴;学会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
1、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2、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方法: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以歌词教诗文,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课前三分钟的“练兵场”环节: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确: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 “天涯共此时”。
师: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明确:“月亮”。 “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以歌词《弯弯的月亮》为例,示范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月”意象,解读“月”的意蕴,并由此归纳自主探究 阅读含有意象的诗文的方法。
1、师:月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如何理解“月”的意蕴呢?下面就以《弯弯的月亮》这首歌词为例开始探究。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弯弯的月亮》,找出歌词中出现的意象。
边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朗读歌词,边划出歌词中有关的意象。
2、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投影)
明确:A:“月亮”;B:“小桥”;C:“小船”;D:“阿娇”。(点拨:欣赏诗歌不仅要理解意象,还应透过意象去品味其意境美和意蕴美。)
3、边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根据歌词中的意象闭目联想,创造出他们心中的美丽图景,并把它们简单描画在本子上。特别展示两位学生的绘画作品。
4、播放MTV《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深入领略歌词的意境美,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5、以问导学,引导学生紧扣歌词,透过意境来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即意蕴)。
师:优美的景色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说明吗?
(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投影)
脸上淌着泪
我的心充满惆怅 伤感 忧郁
你那弯弯的忧伤
师:作者为什么伤感、忧郁呢?歌词有没有说明原因?
明确:为家乡落后贫瘠的旧貌依旧不改而伤感。歌词说明了原因: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学生找出后,老师出示投影)
点拨:“过去的歌谣”暗指乡村落后依然没改变。但久在繁华城市生活的“我”在月辉里想起阔别多年的故乡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这首歌面世后风靡全国,歌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深深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见,一弯残月寄寓着游子多浓的思乡之情啊!一股难以摆脱的乡愁不正是反映在这歌词中吗?
俗语说:“景由心造。”每个人的心境不同,那么他所看到的景色也会有所不同,他眼里的景色更多呈现出其主观的色彩,即心悲则景煞,心悦则景美。
6、总结归纳前面学习课文即歌词的方法。
师:我们欣赏诗歌,关键是把握诗歌的主旨,主要是诗人的情感,那应如何把握呢?
明确:把握意象,再由意象重现意境,最后深入意境来品味意蕴。(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
把握意象:由点及面,找出与之相关的景物
再现意境:联想和想象,描摹作品中的生活图景
品味意蕴: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让学生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相交流。
(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借“月”寄托不同情感的作品,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2、小结学生找到作品中与“月”有关的主要意蕴:(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
点拨:A、月 乡愁 (《静夜思》)
B、月 离愁 (《雨霖铃》)
C、月 相思 (《一剪梅》、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D、月 孤寂 (《月下独酌》)
3、让学生边听《平湖秋月》背景音乐,边朗诵典型诗句,加深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拓展实践:“月下我人我文我情”(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要求:1、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文体不限,可以是诗、词、散文,或是歌词的形式。 3、字数不限。
师:月华抚慰过前人的心灵,同样也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面对着月华,你心中也会涌起万般思绪吧,那么请同学们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5分钟后,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五、教师总结和寄语(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师: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正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师:在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月圆夜,一起再去拜访“月”姑娘,再来一次月下漫步,欣赏无边的月色吧。最后祝同学们月圆,人圆,梦更圆!
附注:【资料】与“月”有关的诗文拓展欣赏
(一)“无情”月
(指文化层面的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见证着历史,印证着哲理—时空的永恒;个体生命的短暂。)(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虞美人》)
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李白(《把酒问月》)
3、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 ——李白( 《苏台览古》)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 轼(《水调歌头》)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多情”月
(指丰富意蕴的月:愁绪的月(离愁与孤寂);情爱的月;藉满乡愁的月等等。)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岸残月:柳公等借月抒离情。)
2、……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潘岳 (《悼亡诗 》)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一剪梅》)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 煜 (《相见欢》)
5、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
(倾诉无人的隐恨和无尽思念)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李白《长相思》(孤寂,寒冷,落寞,无奈 )
8、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凄恻孤寂 )
9、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李白《鹦鹉洲》
(怀才不遇的孤苦和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控诉)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表面自得其乐,背景却无限凄凉,撼人心魄的是无与伦比的孤独感。)
1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世上难觅知音的孤寂心情)
12、“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叹逝情,爱不再)
13、(企盼通月同心达意 / 深情祝愿)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别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14、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痴恋情深 )
1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爱的惆怅迷惘和不变的深情 )
16、(思乡之月,特别是元宵月和中秋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7、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一文中的语段:
每逢望月(每月十五),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