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密室的生活》教案1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9-22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
上海市市北中学   吴俊苓
教学目标
1、  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的情感和思考,感受她在厄运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性善的深信不疑。
2、  学习、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尝试写评论性的文章。
说明:
本文是《纽约时报》一篇书评,写于1952年。当时,《安妮的日记》刚刚在美国出版,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力。作者说它是“经典之作”,因为书中的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几乎完美表达青春时期的剧码,还因为它并非事后回顾,而是同期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更因为书中随处可见的对世界、对生命的好奇和热爱,对人类价值的坚守。
正如日记中并没有故意赚人热泪的故事,作者评述的时候,始终客观冷静,不事雕琢,摘引日记中的文字时,津津乐道于密室居民的日常生活,极富人情味,着力表现普通人在大屠杀恐怖阴影中的从容自若。关于这一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深入文本,品读作者摘引的文字,感受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的坚忍和勇气。
2、   难点:理解《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的“双重意义”。
说明:
本文开篇即冠以《安妮日记》“经典之作”的高度评价,随即多方面论证其经典性,语言洗练、中肯。但安妮所处的逆境对于学生来说距离太远,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书籍和影视资料,更多的了解“二战”和“大屠杀”,尤其要通读《安妮日记》。这样,对所评述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有切实的认同,并由此形成更为全面的思考。
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经历了恐怖的劫难之后,出于自卫的需要,首先选择沉默,以抵挡太多的悲哀。对他们来说,最迫切的是寻找亲人,重组家庭。几乎是在20年之后,他们才开始重聚力量,一点一点开口。而1947年出版的《安妮日记》则成为最早诉说这一惨剧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3月,流亡伦敦的荷兰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正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相信真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才有了今天的《安妮日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导入
揭示课题
 
1、教师课前布置:
(1)要求学生阅读《安妮日记》部分篇章,感受她朴实流畅的文笔中蕴藏的痛苦的等待、花季的憧憬和对生命的思考。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作品。
可以一个人阅读,也可以三、四个同学分章节读。
 
 
 
 
2、学生读日记中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并把这些文字做成ppt文档,交流的时候,边投影。
 
1、本文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述,不阅读原文,就没有对那个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的少女的认识,对作者所说的“经典之作”也就无从体认。
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初读文本
理清层次
 
 
 
 
 
 
 
 
 
 
 
 
 
1、课文副标题为“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这篇文章哪些部分是“评”,“评”的内容是什么。
 
 
 
1、学生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分段。
1-4小节为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具有双重意义。
5-14节为一段,摘引日记原文,表现安妮对真理、和平、人性的执著追求。叙议结合。
15小节为一段,介绍日记的出版流传,痛惜哪些惨死在集中营的几百万安妮一样无辜的生命
本文结构清晰,叙议有机结合。在学生已经对原著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情感,并初步感知评论文的写作特点。
跳读文本
品味词句
 
1、作者说安妮的日记“细腻翔实”、“温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语句表现这些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摘引日记的文字。
 
 
2、要求学生选择最有体会的文字,发表见解。
 
 
 
 
 
 
 
 
 
 
 
 
 
 
 
 
 
 
 
 
 
 
 
 
 
 
 
 
 
 
 
3、作者对日记的研究很深入,但只引用了八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学生带着问题找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找到的语句可能比较直白,见解较浅。
教师可以作适当点拨:
(1)“我开始把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书包里……这本日记、发卷、手帕、课本、梳子、旧的信件。”
(2)“当安妮逐渐成熟,对性格的了解取代了爱,对彼得的爱很温柔地破灭。”
(3)“当人们展现出他们最坏的一面,当不知道是否应相信真理、正义和上帝时,却要我们年轻人坚守立场和固执己见,真是加倍困难。”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安妮的性格、安妮的内心冲突和她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补充个人在阅读《安妮日记》时的感受。
比如,讲解第(2)句时,补充她享受爱情的美好时写下的:“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3、引导学生总结这八处引用所表现的共同点。
这八句话并不谈及大屠杀的恐惧,它们所展现的是一个和同学们一样年龄的少女对学习、生活、理想的认识和思考。提供了“今天对生命存疑的最有力答案”。
1、教学活动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这个环节细读日记的内容,也就是“叙”的部分,为下面理解作者的“评”作铺垫。
2、课堂是学生的“学堂”,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这一环节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交流中,他们的感受丰富起来。
 
 
 
 
 
 
 
 
 
 
 
 
 
 
 
 
 
 
 
 
 
 
 
 
 
3、思考引用的目的,便于理解日记的“经典”意义。
 
精读文本
把握观点
 
1、作者说安妮日记不能“硬邦邦”“贴上”经典的标签”,如何理解“硬邦邦”、“贴”的含义。
 
 
 
 
 
 
 
 
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评《安妮日记》为经典的原因。
 
 
 
 
 
 
 
 
 
 
 
 
 
 
 
 
 
 
 
 
1、学生思考。
提示:和别的经典作品比较。比如:《红楼梦》、《尤利西斯》、托翁的作品。
学生可能谈到,由于自身的经验限制,许多经典作品理解不了、不敢涉猎。
而《安妮日记》,却让读者觉得亲切,“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值得一读再读。
2、学生默读1-4小节,划出关键句。
第1小节应为一个“层面”,讲述日记所展现的温馨真实、充满真情的生活。
第2小节为另一个“层面”,日记展现犹太人在大屠杀恐怖笼罩下担惊受怕的生活。
第3、4两个小节分别承接前两个小节,做适当补充。
联系后面所引的八则原文,我们看到,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比如安妮精彩地描写达萨进行的牙科手术,还有她一生中第一次恋爱。
1、引导学生认识日记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的非同寻常之处。
 
 
 
 
 
 
 
 
 
 
2、对所引的日记,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体会,此时讨论作品的经典性正是水到渠成。
 
 
 
 
 
 
 
 
 
 
 
 
 
 
 
 
 
 
拓展迁移
读写结合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是一篇经典的书评,请以本文为例,讨论书评的一般写法。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例如课文中的“经典”)就够了。
2、适当引用原文,摘出那些机智、动人的话语,作简要评述。
3、叙议结合。叙述要铺陈直叙,忠实原文,议论客观公允,理当词切。
4、所引原文能充分证实作者对此书的评价。
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写作上的特点,这样获得的新知更为牢固。
 
 
 
布置作业
任选一本你所喜爱的作品或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部影片,写一篇书评。800字左右。
完成作业。
由课内而课外,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布置学生寻找有关大屠杀的资料,阅读《安妮日记》。课堂中交流读书的体会,并辨析书评和读后感的异同。选择一则或几则日记,尝试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文字。把习作和课文进行比较,明确书评的写法。
练习举隅
1、课文结尾处说“因为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有限的人类精神中带来锥心刺痛的喜悦。”联系全文,如何理解“锥心刺痛”的“喜悦”。
 
2、课外阅读约翰·赫西的小说《墙》(节选),思考作者选择《墙》和《安妮日记》比较的原因。
 
3、下面两则文字摘自《安妮日记》,各用一句话评述。
(1)1942年7月8日       
躲?我们躲到哪儿去?城市还是乡下?躲到一栋房子还是一处小屋?什么时候?怎样躲?躲到哪里……?这些问题我都不能问,但我却无法将其抛诸脑后。
我们穿上好多衣裳,好象要到北极去似的。理由挺简单,就是想随身多带些衣服呀。像我们这种处境的犹太人,谁都不会梦想拎着一个衣箱出门。我穿上两件衬衣,三条三角裤,一件上衣,又在外面套了一条裙子,一件外套和一件夏服,此外还穿了两双袜子,一双绑带鞋,一顶帽子,一条围巾,等等。出发之前,我闷得要死。可是谁都不厌其烦。
(2)1944年5月11日(日记最后一篇)
下星期,我必须读完《十字路口的巴勒斯坦》和《伽利略》的第二部分。昨天我读完了传记体的《查理五世皇帝》的第一部分。现在,我要根据书中摘出的材料画出一份皇室世系表。然后,我得把已从各种书籍中摘下来的三页外文字,背出,写下,记在心上。第四,我的电影明星照片都混乱不堪,他们正在拼命呻唤,要求整理一新。还有,塞西厄斯,奥迪帕司,派来斯,奥费兹,杰森以及赫尔克里士都在等着我去安排他们。因为他们迥然不同的事迹交织在我的脑中,宛如一件衣服上的彩线。哦,此外还要读<<圣经>>。要见到洗浴的苏姗娜不知还要多少时候?索德姆和戈莫勒的罪行又意味着什么?哦,还有许许多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凯蒂,你看我的脑袋都快炸了!
 
4、建议学生阅读茹志鹃的作品《百合花》,任取一个角度(内容或者形式、人物或者手法),写一篇短评,300字左右。并阅读茅盾的《评短篇小说<百合花>》,在比较中直观地把握书评这一体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密室的生活》教学设计2
《密室的生活》ppt课件3
《密室的生活》ppt课件2
《密室的生活》教学实录
《密室的生活》赏析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