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监狱(节选)
[语文快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掺杂 觇视 搀扶 孱弱 馋涎欲滴
B.诧异 霎那 刹那 岔路 姹紫嫣红
C.陶冶 淘米 绦虫 讨教 嚎啕大哭
D.媚俗 魅力 假寐 联袂 昧尽天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狱卒 麻木不仁 铁石心肠 冠冕堂皇
B.啜泣 隅隅低语 与日俱增 狼子野心
C.畏洗 鞠躬尽悴 令出法随 流连忘返
D.渊薮 流金烁石 骇人听闻 不落窠臼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园地中默默耕耘,呕心沥血,从无怨言。
B.战士们正趴在堑壕沟沿上,紧握着上好刺刀的枪,虎视眈眈地望着北营。
C.部队首长多次察看寝室,深入食堂,对战士的关怀无所不至。
D.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轰开了,帝国主义强盗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的主题是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
B.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这些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
C.创造,是人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D.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6.在不改变原意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单句,每句均以“静”开头。(4分)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以“静”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文本阅读]
7.小说《爱丁堡监狱》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并不连贯,请根据自己的文本体验,叙述一下大体的故事情节。
8.在法庭上当审判长宣读起诉书时,很多人都充满了同情惋惜之情,但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是谁?他在法庭上的种种表现对塑造珍妮这个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9.法庭上珍妮出人意料地回答出残酷的事实,文章为此做了哪些铺垫?
[拓展提升]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奥地利)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沉,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0. (1) 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 请简要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
11.“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什么?
12.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13.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自然段共八句,第一句是总述,第二、三句是对坟墓现状的介绍,最后五句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
B.“夏天,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象征了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用“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等寓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一种幸福。
D.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与托尔斯泰的坟墓进行比较,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E.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都是闻名世界的人,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经典助读]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英国小说家、诗人。1771年 8月15日生于爱丁堡的苏格兰古老家族,父亲是律师。他曾在父亲的事务所当见习生。1789年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律,1792年毕业,成为律师。假日常去苏格兰偏僻地区搜集历史传说和民间歌谣。1799年被任命为塞尔扣克郡副郡长。1802至1803年,他搜集整理的 3卷《苏格兰边区歌谣集》出版,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806年被任命为爱丁堡高等民事法庭庭长。1805年,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最末一个行吟诗人之歌》问世,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部长诗通过两个苏格兰世家之争,表现了16世纪苏格兰封建贵族的生活。1808年,长诗《玛密恩》出版。它以151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的弗洛登战役为背景,描写英国贵族玛密恩使用诬陷手段夺取贵族拉尔夫的未婚妻,最后阴谋暴露,玛密恩在弗洛登战死。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司各特最优秀的长诗。他的脍炙人口的长诗《湖上夫人》(1810)叙述中世纪苏格兰国王和骑士冒险的事迹,描绘了苏格兰的自然风光。司各特的长篇叙事诗采用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作为题材,有丰富的想象和较高的艺术技巧,但也流露了对封建王朝和骑士理想的同情。
以写诗出名的司各特从1814年起写了27部长篇历史小说,用雄迈的文笔再现了苏格兰、英格兰和欧洲历史上的一些有突出意义的事件,包括人民起义、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近代国家在反封建的斗争中的建立,展示了历史的进程,刻划了众多的英雄人物,留下了《威弗利》(1814)、《罗布·罗伊》(1817)、《米德洛西恩的监狱》(1818)、《艾凡赫》(1819)等名著,不仅创建了一个新的小说部门,而且丰富和发展了19世纪的欧洲文学,对英国的萨克雷、狄更斯、斯蒂文森,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意大利的曼佐尼,俄国的普希金,美国的库珀等,都产生过影响。
小说《爱丁堡监狱》以1736年波蒂阿斯暴动为背景,爱丁堡城市波蒂阿斯下令枪杀了一些苏格兰人,人民将他从“爱丁堡监狱”中拖出处死。但小说中心是描写苏格兰农村姑娘珍妮·丁斯长途跋涉前往伦敦求见王后,使无辜被判死刑的妹妹获救。作者表达了他对苏格兰人民的同情和赞扬。司各特成功地塑造一个纯朴,诚实,富有牺牲精神的苏格兰乡村女子形象。
参考答案
1.D
2.A(B应为“喁喁低语”,C应为“畏葸、鞠躬尽瘁”,D应为“流金铄石”)
3.A(B中的“虎视眈眈”为贬义词 C中的“无所不至”应改为“无微不至” D中的“接踵而至”与“闯进来”重复。)
4.D( A项中“进入”后缺少宾语。B项中“歌舞曲艺”与“文体娱乐”不能并列。
C项中“推行”“精简”后皆缺少宾语。)
5. B(B中“?”应改为“,”)
6. “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律。
“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般的淡雅清丽。
“静”一旦失去,园林的内在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7. 妹妹以虐杀婴儿罪身陷囹圄,而且将被处以死刑。珍妮是爱自己的妹妹艾菲的。虽然她坚信善良的妹妹绝不会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是妹妹确实没有将自己曾经怀孕的事告诉过她。在庄严的法庭上,作为一个清教徒,她坚守了自己的良知,在感情和理性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选择了为事实说话。通过作品前后文反复的铺垫衬托,姐姐珍妮那弱小无助而又果敢坚定的艺术形象成功地塑造起来。
8. 这个人是珍妮的父亲——老斯丁。他认为次女艾菲做了有辱门风的事情,女儿已经成了自己家庭耻辱的标志,所以决定不再看女儿一眼。但是这位可敬的父亲并不是真的无动于衷,当珍妮不愿在法庭上作伪证而使艾菲被判死罪时,老人心中能救女儿的唯一的希望落空了,心中承受不了这即将到来的失女之痛而昏死在法庭上,这说明无论怎样假装无情,父亲还是那样深爱自己的女儿。父亲和珍妮在法庭上的表现截然不同却是同样的深爱自己的亲人。父亲这个形象对珍妮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了珍妮弱小却正直、善良、坚强的性格,在苦难面前冷静、不失理智,有勇气承担一切,同时为下文珍妮历尽千辛万苦到伦敦为妹妹请命的刚毅无畏性格的圆满塑造打下基础。
9. 法庭上,珍妮作为最重要的证人出场,人们的同情心都已倾向艾菲这边,对珍妮的期望很大,哪怕她做的是假证。妹妹充满兴奋、渴望的乞求神色,那触动人心弦的哭喊声,她已把姐姐当作能救她的唯一的希望。珍妮并不是以一种轻松、必胜的表情出现,而是“以另一只手捂住脸,悲痛欲绝的啼哭起来”,通过对比,为下文的发展做了第一次铺垫。当回答辩护律师那事关重大的问题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珍妮的内心激烈的挣扎而是用了神态描写“她的脸刷的一下变得可怕的苍白”,她不是因为想进行搪塞或者撒谎才那样,而是怕说出真话毁掉了可怜的妹妹的那一线希望,这是第二次铺垫。当辩护律师通过巧妙的问话,再次为她创造做伪证的机会时,珍妮的良知和责任感最终让她还是坚持了自己原来的回答,完成了第三次铺垫。
10.(1) 朴素。(2) 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要扣住环境和形状筛选文中相关的语句)
11.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庭,曾参军作战,是一位在生前身后都声名显赫的伟大作家,所以不能说他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也不能说他曾像士兵一样战斗,当然也不能说他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更不能说他的名声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12.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注意副标题和文后的“注”)
13.BD (这段描写中的景物都不具有“永世长存”的象征性,也不能显示出他人格的崇高尽管托尔斯泰的人格是崇高的 ,所以B项所说错误。作者用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的坟墓进行比较,目的在于突出托尔斯泰坟墓的惊人的朴素和他的崇高境界,以及这种朴素和境界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剧烈的心灵震撼,不是以此表明托尔斯泰比那三个人思想品格高,比那三个人伟大,所以D项所说也是不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