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3
作者:qqqq1130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5-23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学习目标】
    1、把握作品清晰严谨的结构,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朴实畅达的语言风格。
    3、掌握演说词的相关知识。
    4、学习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付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作者】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是中国新闻出版界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者之一。他被称为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散文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中。

【演讲】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起一种让人信服或明白的作用。

【讲解】
读这篇文章,要设身处地,才能充分领悟。
被关在监狱,很长时间里,前途,命运,甚至生命,都在敌人的股掌之间,这是何等痛苦;一旦获得释放,又是何等欢欣。这是正义人士多方奔走、抗议、营救的结果,这是政治斗争的胜利。邹先生当然是胜利的英雄,这位英雄所面对的,又是支持、拥护自己的大众。场面是很热烈的。前面发言的人,又讲了许多热情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演讲,应该是热情洋溢的。但是,邹先生却并不显得激动,相反很是平静。
平静的演讲,能够打动听众吗?
演讲,就是与听众进行现场交流,不但是理念上的,而且是感情上的,不但在有声语言上,而且还在无声的躯体、姿态、表情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不论是思想、情感,还是动作,当然是以幅度大的为上。平静的演讲,以什么取胜呢?这就要说到演讲与文章的不同了。写文章,无须与读者现场交流;而演讲,则以现场交流为特点,哪怕演讲的内容属于自然科学原理,也有交流的特点。这一点,我们在郑也夫先生的演讲稿中已经有所领略了。而这一篇演讲,不是讲自然科学原理的,而是属于政治斗争性质的,直抒胸臆,宣泄自己的感情,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设想,如果换成闻一多,做这样的演讲,应该是多么煽情,多么慷慨!如果是郭沫若,会不会有某种凯旋的、夸张的、鼓动的姿态?但是,他是邹韬奋,他没有这些,他的演讲词十分平实。当然,也有可能是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是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应该有诸多不便直言的东西(例如严厉地批评当局)。但是,正面表述自己的信念的坚定,用比较强烈的字眼,应该是人之常情。但邹韬奋在演说中,从头到尾,都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心平气和。这种在情绪上的平静,和演讲的现场鼓动;似乎是不协调的。但是,激动的交流,只是一种风格,那就是政治鼓动的风格;而在严峻的政治斗争中的平静,是另外一种交流风格。交流,最根本的法门,就是缩短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物理的、身份的距离是不可缩短的,但是,心理距离是可以缩短的。
在开头,作者的自称,用了一个今天看来比较陌生的字眼:“兄弟”。为什么不自称“我”呢?就是称“本人”“鄙人”也不是不行啊。这是当时人们甚至是政治文化人士中的流行用法,而且也是黑社会中流行的用法。当年这个说法为什么会流行呢?可能是因为,它有利于缩短说话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和对方平等。这就是说,不仅仅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人情关系上是亲近的。这个词语有利于构成一种语境,有利于缩短现场的心理距离,而缩短心理距离,是顺利交流的关键。如果相反,一味居高临下,就不是缩短心理距离,而是扩大心理距离,听众就可能感到隔膜了。
文章中第二个关键词是“心安理得”。其妙在不是单义的,而是有多重内涵的。第一重内涵是,心情相当平静。这种平静,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即使在命运转折的关头,在如此盛大的场面中,也是心平气和。这种心平气和,和《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被捕、受酷刑时表现出来的平静是一致的,不过伏契克在心平气和中,多了一层幽默和调侃;而邹先生的平和,却有某种个性的朴素。第二重内涵是,信仰坚定。这是作者自己已经讲出来了的:“兄弟有坚定之信仰”。正因为信仰是坚定的,所以受难才是心平气和的。就是自我“反省”,也只用了一个很普通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无错”。说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同样也没有强烈的形容,只用了“大众”这样的平常的字眼。说到自己所付出的失去自由的代价,所用的字眼是“随便”“不要紧”。似乎坐牢是很轻松的事情。最强烈的语言不过是:在看守所内感想是什么?个人都不要紧,可栖牲,可抛弃一切,但不能出卖大众,违反良心做事。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但邹先生的演讲,又不完全是一味消极的。在表面的“随便”“满不在乎”中,又有很在乎的事情,那就是“很想早些出来,和大众做一些事”。这就是讲话中的“骨头”,或者叫做“主旨”。主旨本来应该是要突出的,但是作者却把它埋得相当深,用很不显眼的、中性的词语“做一些事”,来掩饰他所做的民族救亡的政治工作大业。这在演讲术中,可以叫做“绵里藏针”。因为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听众是很复杂的,有各式各样的政治和社会心理,而不仅仅是志同道合者。为了争取和最广大的听众、读者沟通,作者有意省略、淡化了政治内涵和感情色彩,有意把话说得含混,给听众的想象和补充留下余地。这种演讲的功夫,叫做“低调演讲”,和高调的鼓动相对,主要是把话讲得平淡,但是耐人寻味:一切不求个人胜利,亦没恨人的心… … 以前一切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
“不求个人胜利”,这话好懂;“亦没恨人的心”,这话怎讲?恨谁?为什么不讲清楚?还有“合作”,和谁合作?好像没有对象。这些讲清楚,是不是更好?但讲清楚,不如不讲清楚。这话是讲给国民党人士听的:你们把我关进了监牢,我不但不记仇恨,相反,为了抗日大业,还要合作。只要你们抗日,个人的一切都可以随便。

一般地说,文章要做得明白晓畅,准确鲜明,关键地方,明人不说暗话,用足笔力,甚至反复渲染。但是,这是一般的演讲术。有时恰恰相反,明话不能明说,文章恰恰故意做得不鲜明,关键地方一笔带过,含含糊糊,但又不是绝对含混,而是潜在量很深,点到为止,明白人心领神会,一听就明白,让他有相应的、无声的、心照不宣的潜在的体会。没有这种潜在的体会,根本就没有印象,那也无所谓。
这就是这篇演讲的特点。一般的演讲是说给所有的听众听的,而这里却是有些话要说给听得明白的人听的,甚至是给场外人传递信息的,场内的人听不懂无所谓,场外的人听得懂却是很重要的。
从在场听众的角度来说,高水平的听讲者,不但要听言内之音,而且要听言外之音。从演讲的角度来讲,不但要传达言内之意,而且要善于掩饰言内之意,把它转化为弦外之音。

【小结】
文章简短也令人振奋,平实又使人敬佩。既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又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主张。文章语言虽然略显粗糙,却情真意切,铿锵有声,思路清晰,短小精悍,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风范。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比较探究《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牛虻就义》导学案
比较探究《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牛虻就义》教案及练习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ppt课件3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ppt课件2
比较·探究《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4
《狱中书简》《绞刑架下的报告》《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及练习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ppt课件1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2
北师大版《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