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受戒》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13


  
                                                                 受    戒 
【助读指要】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1980年后发表的短篇《受戒》和《大淖纪事》是其代表作,也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受戒》以小和尚明海受戒前后所见所感和与小英子天真纯朴的友情为线索,展现了南方水乡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 
    2、“寻根文学”简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很多作家热衷于横向移植、借鉴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的同时,有一部分作家进行了“文学寻根”的探讨。湖南作家韩少功在《作家》1 9 8 5 年第四期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提出了“文学寻根”的主张,同年7 月,《文艺报》开辟了“关于文学寻根问题的讨论”专栏,其他一些报刊也相应开展了讨论,于是形成了一股“文学寻根”热。 
其实在创作实践上,一种具有文化品格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早已出现和逐渐形成一种流派。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寻根,首先是从强调表现民俗开始的。以描写民俗而著称的沈从文在销声匿迹3 0 多年后,他的风俗画般的小说《边城》重新出版、拍成电影,并得到高度评价。接着有老作家汪曾祺的风俗小说问世,他以《受戒》、《异秉》、《大淖纪事》、《岁寒三友》等,着意渲染水乡小城的风俗民情。北京作家邓友梅接连发表了《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的民俗小说,天津作家冯骥才发表了《神鞭》等津味小说。由此而延及其他,诸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商州》、《商州初录》、《商州世事》等表现秦汉文化固有粗犷质朴风格的作品,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表现吴越文化的小说,刘心武的《钟鼓楼》、阿城的《棋王》等开掘燕赵文化的小说,这些文学创作的实践,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化寻根”派的某种文学主张和文学特色。 
    尽管各自的题材和风格有所差异,但就其总体特点来说,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是: 
    一、他们主张并在创作实践上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古老的文化积淀以及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重新思考,从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寻找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审视,对于传统文化中以儒、释、道为核心内容的哲学观念以及由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民族心理进行解剖与反省。 
    二、对于地域特色的强调。每一个作家几乎都拥有自己的一方题材领域,或者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或者是他们熟悉的环境,这些都是他们文学的“家园”,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特定地域的乡土风光、民俗民情以及文化风俗,并且又自觉地超越地域特点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三、其中有许多作家着意于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特别是一些描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写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草原牧场、原始森林、西藏高原、荒原大漠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那里繁衍生息。对于这种张扬原始生命力的文学作品,虽然有些争议,但作为寻根文学的一种特色是人们认同的。 
    3、本文学习重点: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仔细玩味对话中所体现的人物语言个性。 
【略读导悟】 
    4、作者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请说说《受戒》一文中是怎样体现作者的这一主张的? 
〖答案提示〗小说《受戒》里描写的环境是普提庵,人物是以明海为主人公主一帮和尚。然而,《受戒》中的菩提庵,在汪曾祺笔下,怎么也不象参禅净土、修行圣堂。小说一开头,即以充满儿童情趣的“荸荠庵”名之,不但当地俗众和小说叙事人这样称它,连本寺和尚也这样称它。“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死寂冲冼掉了一半。小说的叙事线索是少年明海的人生道路。他之进入此庵,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读者在这个谋生少年的引领下进入本寺时,不会太关心他的禅机僧道,而是更关心他俗世的机遇与命运。作者也正是如此。汪曾祺本来深有佛性,可在此毫无发扬佛光之意。荸荠庵整个地给他写成了一个世俗世界。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住持,而叫“当家的”。当家的大师父仁山的主要任务即是料理三种帐务:经帐、租帐、债帐,几成世俗的帐房先生。二师父仁海是有家眷的人,其妻每年来庵里住上几个月,全庵嫂子长师娘短的叫唤声充满巷闾之气。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安徽情歌。平常日子,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打牌聊夭,堂堂佛寺几成娱乐场。逢年过节他们也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着这项杀生活动。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提到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熄妇私奔的故事。总之,“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对世俗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此却几无踪影可寻。 
     5、小说写小和尚和农家少女的感情故事,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文字不多,却用半篇幅对生活情景和社会习俗的描绘,这是为什么?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小说《受戒》里描写普提庵这个环境(在上题已经有所叙说),这哪里是什么宗教禁地,这实在是一座美丽的桃花源。作者特地选择混乱时代极为难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的几年时间,以促成这个桃花源的生成。明海正是在这样的平安年头,这样宁静澄明的桃花源中,由一个天真少年成为了一个同样天真的青年。他有着三师父一样的聪明、漂亮、活力和男性魅力,他光明而又清净地站在小英子面前,站在这个世界面前,展开着他的富于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内容——以俗世谋生的态度参与着神圣的宗教仪式(比如受戒〉;以神圣而又清明的心灵体验着世俗生活的欢乐(比如爱情)。明海虽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但从创作心理学而言,也可以说明海只是一个意象,一种理想。作者的本意不在于写出人物形象或历史真实之类,而在于借助这个意象,这片伊甸园,曲折含蓄地表达他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住与追求。总之,写环境是为描写人物服务的,没有特定的环境就没有特定人物性格的形成,也就没有了作者特定思想感情寄托之所在。 
【精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9题: 
    明子常搭赵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买油盐。闲时是赵大伯划船;忙时是小英子去,划船的是明子。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 
“就是!”  
“我划船送你去。”  
“好。”  
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兴奋得很。她充满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这座大庙,看看受戒是个啥样子。  
 …… 
等把事情办齐,晌午了。她又到庙里看了看,和尚正在吃粥。……竟然不出一点声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大摇大摆地走了。  
……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6、阅读上面几段文字后,比照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一文中几个年轻妇女在探望丈夫的途中对话,说说这两篇小说中人物对话在小说结构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荷花淀》中几个年轻妇女的对话有两个作用,一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受戒》这篇小说作者淡化故事情节,注重通过对话体现人物的个性,体现人情味儿,因此本文中的对话作用中在揭示人物的性格。 
    7、船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明子总是无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请问明子是“无端紧张”吗? 
    〖答案提示〗并不是。明子很清醒很大的芦花荡意味着什么,他很了解机灵的小英子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略带害羞的他自然也就会紧张了。 
    8、明子要受戒,是为了甘愿接受清规戒律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明子要受戒并不是甘愿接受什么清规戒律,在他看来,“不受戒就是野和尚”,“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搭”,“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正如小英子所说“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 
    9、请你从上文中找出能体现小英子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简单的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语言幽默,心直口快;“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大摇大摆地走了。 ”——性情纯真,无所顾忌;“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性格直爽,敢于追求爱情。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受戒》导学案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梦”
《受戒》课后练习
《受戒》教学设计2
汪曾祺《受戒》ppt课件3
汪曾祺《受戒》ppt课件2
汪曾祺《受戒》ppt课件1
汪曾祺《受戒》课文原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