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课文练习 >>
《千秋遗爱在人间》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2-24



千秋遗爱在人间 
[基础积累]  
一、字音  
绍兴(shào)    遒劲(jìng)       手迹(jì)         裴度(péi)  
遗骸(hái)      髹漆(xiū)        夹峙(zhì)       楹联(yíng)  
严饬(chì)     崔嵬(wéi)        叱咤风云(zhà)  
   
二、字形  
   
三、词语  
1、词语解释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盘马弯弓:比喻先做出惊人的姿势,不立刻行动。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髹漆:把漆涂在器物上。  
齿冷:耻笑。  
炎汉季世:已有病态的汉代末期。  
赍志以殁:志未遂而死去。  
崔嵬:高大。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2、近义词辨析  
四、标点知识——分号  
分号的作用是:强调并列关系或标明大层次。使用分号要注意:(1)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如果分句内部没有逗号,不能用分号。(2)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分号。  
分号的用法有两种。  
①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例如:(1)有的人活着,等同死去;有的人长眠九泉,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左手抚膝,似在深心运筹北伐大计;右手,拈着人们熟悉的那把羽毛扇,又像是置身于东吴万千军中,从容不迫,舌战群儒……  
②非并列关系 (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章导读]  
一、知人论世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二、思路探究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通过武侯祠的历史变迁、诸葛亮塑像、殿前古柏的描写、记叙,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留给人间的巨大精神财富的赞美,让人看到了他“跨越时空的美丽”。全文可分成四部分。  
(1)第一部分(1-3自然段)。这一部分由一个“相信它必定是真实的”传说写起,写到抗金名将岳飞路过诸葛亮故里——笼中刻下的感人肺腑的诸葛亮留下的《出师表》的表文,指出了诸葛亮是一位盘马弯弓的英雄好汉,是一位虽死犹生,值得后世景仰的伟大人物。  
(2)第二部分(4-11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是武侯祠的来历和变迁,教人从中获得某种新的精神升华。  
首先指出武侯祠是值得常去的地方,要带着几分思古的向慕之心去走一走,能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获得某种新的精神升华。  
第二是介绍武侯祠的位置并点明了武侯祠“不过是帝庙寺的一个配亭”。但是这么一个普通的配亭总能引起人们的崇拜。  
第三是介绍祠庙庭院里的褒颂诸葛亮的石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历来为人们称颂。  
第四介绍武侯祠建立的波折。这里用了比较的方法,昏庸的后汉主刘禅在丞相殉国后竟违背民意不肯为武侯立祠,而李氏父子、桓温怀有一颗敬佩之心为诸葛亮建祠、护祠。诸葛亮为一腔忠臣,匡扶两朝,是蜀汉的头号功臣,他的“鞠躬尽瘁”的精神连一个刘禅也不受感动,实是令人齿冷;而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竟为诸葛亮立祠,可见诸葛亮的影响的巨大。  
第五介绍了武侯祠的迁址和修葺。引用杜甫的《蜀相》可让人在清幽肃穆的氛围中去深深体味当年诸葛亮高瞻远瞩、匡世济民的思想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3)第三部分(12-19自然段)。这一部分描写了诸葛亮殿前的清幽环境和塑像的非凡气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面对这些情景作者浮想联翩,提出了为什么千百年来诸葛亮得到了那样多同情、敬佩与爱戴?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评价。  
①评价他竭尽人谋,提出正确的联吴伐魏的战略,在刘备逝世后,毅然挑起军国重担,坚持北伐,直到赍志以殁。  
②评价他平定南中,发展农桑,厉行法制,严饬军纪,廉俭奉公,两袖清风,拒绝厚葬。  
③评价他严以律己,心存人民,各族人民利用不同的方式为他奋斗、效死,诸葛亮成为一个德范万世的表率。  
总之,作者在客观的评价中包含了对诸葛亮高风亮节的高度赞美。  
(4)第四部分(20自然段-结尾)。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一位舞剑老人讲述的有关武侯祠前古柏的故事,说明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三、探幽揽胜  
1、《千秋遗爱在人间》是记成都武侯祠的散文,一开始和结尾部分都各写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并且两处作者都信誓旦旦地说是真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一开始用岳飞在武侯祠抄录《出师表》的故事,引出全文,在赞扬岳飞手迹的同时,更主要的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引出作者对武侯诸葛亮的凭吊。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写了一个关于武侯祠前古柏的传说,不仅回扣了文章的开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说明诸葛亮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的形象,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神灵,武侯祠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是人们的一方精神家园,包括这里的一草一木。作者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并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崇敬。  
2、这篇凭吊诸葛亮赞扬其丰功伟绩的文章,选材丰富,开合自如,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连缀成篇的?  
文章由传说开始,至传说结束,首尾相合,结构谨严。第一个传说是岳飞在武侯祠抄录《出师表》,直接引出武侯祠。然后作者从武侯祠开始,按照行踪将古迹和故事贯串在一起,虚实结合,情随景生,事由情牵地写了祠堂的来历、诸葛亮殿、诸葛亮的简要生平,最后又回到武侯祠前,写祠前的古柏,引出第二个传说故事,表达对诸葛亮的由衷景仰之情,并结束文章。  
   
【模拟试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祭祠(cí)                  殉国(xùn)                     执刀勒石(lè)  
B. 捋须(lū)                    门楣(méi)                     扼腕叹息(è)  
C. 记载(zài)                  巨匾 (biǎn)                  赍志以殁(mò)  
D. 崩殂(cú)                  遗骸(hé)                       疑信参半(cā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 奔弛       镌刻          抚摸           器宇轩昂   
B. 安祥      聒噪          景仰           运筹帷幄  
C. 留连       树阴          剑鞘           厉行法制  
D. 谗言       潇洒          向慕           浮想连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砖道左侧一碑立于明朝,碑身拙厚,驮于龟趺之上,碑文详述了祠庙的来历和      。  
②站在庭前,举目环顾,但见左钟右鼓,前亭后榭,布局      ,错落有致。  
③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叹息诸葛亮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然而,     这样,他      竭尽人谋,提出取荆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后联吴伐魏的正确战略。  
A. 变革         精巧          尽管/还是  
B. 变迁         精妙          尽管/还是  
C. 变革         精妙          即便/还是  
D. 变迁         精巧          即便/还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准确的是( )  
A. 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在阅读时,我经常被里面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B. 一名清华大学的在读硕士生竟然放弃马上直读博士的机会,转而参加2003年全国高考,对此,许多人都觉得不可理喻。  
C. 今年五一节期间,我市一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暗地里却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原配话筒与音响分开,来作所谓“赠品”,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D. 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会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会逐渐好转。  
   
5、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正确的是( )  
A.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奔驰过多少盘马弯弓、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  
B. 砖道右侧的唐碑由柳公绰(书法大师柳公权之兄)书丹,工匠鲁建执刀勒石。  
C. 论才学,他稍逊庞统,比奇谋,他不如法正(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同时更没有关、张之辈值得夸耀的资历。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  
   
6、给下面几句话排序,只填序号即可。  
①经过文臣武将塑像长廊,穿过先主正殿,就来到诸葛殿前。  
②站在庭前,举目环顾,但见左钟右鼓,前亭后榭,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③小楼外侧,有亭翼然。  
④每值四月春深,庭中花香扑鼻,草木葳蕤,分外怡人。  
⑤到了秋天,这里荷叶田田,丹桂飘馨,另有一番幽趣。  
⑥走完回廊,跨过石桥,可通向桂荷楼,楼前自然是碧水一潭。  
⑦亭中置石琴一架,不免使人联想起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场面。  
                                                                                
   
阅读下文,回答7-9题。  
他生于群雄并起的炎汉季世,待到刘皇叔三顾频繁之际,曹阿瞒早已横扫诸袁,奄有了北方的大步,碧眼儿也坐稳了江东,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叹息他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然而,即便这样,他还是竭尽人谋,提出定荆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后联吴伐魏的正确战略。殊不料,彝陵一败,先主崩殂,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他毅然挑起军国重担,坚持北伐,直到赍志以殁。  
北伐中原利耶弊耶?那是研究者们的事情。历史最怕的是假设。可是,有一些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他平定南中,夷心归化;他发展农桑,境内安康;他厉行法制,贵贱无欺;他严饬军纪,众口皆碑。至于他本人,则廉洁奉公,惟有一些薄田供子弟读书、生活,而自己则不增一寸生财,“随身衣食,奚仰于官”,真可谓两袖清风!临终前,他拒绝厚葬,并指定要埋在汉中前线,他要亲眼看见大汉的旌旗插向长安,插向中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心中有人民,人民才会为他的事业去奋斗、去效死,这真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至理!在南中,各族人民怀念他,亲切地唤他“孔明老爹”;鼓称“诸葛鼓”;他带兵翻过的大山,后人取名“相公岭”。到处都有他的遗迹,在湖北,在陕西,在甘肃,在四川。剑阁有“武侯坡”,勉县有“读书台”,长江有“水八阵”,据说那里就是诸葛亮步阵吓退小将陆逊的地点。我为写《三国》的电影剧本,曾经到过成都的西北郊,那里有一处地名叫“九里堤”,现在已经寻找不到什么痕迹了,当年却有一条坚实的大堤,挡住府河的激流,保护了大片的良田。而九里堤人们又称“诸葛堤”。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有根据,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德范万世的表率,已经化为一座雕像,或者,一颗植根于人民心田的枝叶常青的大树。  
7、划线的语句“历史最怕的是假设”的含义是什么?  
答:                                                                         
   
8、文段的结尾一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比喻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能不能只用一个,这两个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设喻的?  
答:                                                                         
   
9、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                                                                        

【试题答案】  
1、A  (B. 捋须(lǖ)         C. 记载(zǎi)           D. 遗骸(hái))  
2、C  (A. 奔弛-奔驰         B.安祥-安详               D. 浮想连篇-浮想联翩)  
3、D   
4、C(C.“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做坏事。A. “拍案而起”指十分愤怒。B. “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D. “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  
5、B(A. 奔驰过多少盘马弯弓,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C. 论才学,他稍逊庞统;比奇谋,他不如法正(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同时更没有关、张之辈值得夸耀的资历。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  
6、①④②⑥⑤③⑦  
  7—9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业练习
《登岳阳楼》同步练习3
《梦游天姥吟留别》理解性默写ppt课件
《登高》理解性默写ppt课件
《荆轲刺秦王》挖空训练
《党费》练习题
《插秧歌》练习题
《白马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作业练习
《峨日朵雪峰之侧》巩固练习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堂练习
《红烛》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过关测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练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红烛》作业练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业练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练习3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梳理2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
《前赤壁赋》简答题训练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
《无衣》重点字填空及情境默写练习
《静女》重点字填空及情境默写练习
李煜《虞美人》理解性默写
《涉江采芙蓉》理解性默写
《荷塘月色》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汇编
刘征泰《千秋遗爱在人间》阅读练习及答案
《千秋遗爱在人间》ppt课件1
鲁教版《千秋遗爱在人间》教案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念乔治·桑》《千秋遗爱在人间》教案及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