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06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四库全书提要》说:“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都做了哪些贡献呢? 

首先,丰富了内容,扩大了词境。 

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主要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题材狭窄。词人囿于“诗庄词媚”的观念,诗词分疆而治。苏轼突破这一传统观念,凡怀古、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作为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如: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景色,有“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的壮丽图画,有“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惊险镜头……这是苏轼拓宽词境的一个方面。苏轼的词不仅在题材范围上扩大了,而且在同一题材的思想上开掘得也很深。同是写离情别意,苏轼则多系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事之感。如:《满江红》(天岂无情),于离情依依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再如:《江城子》(别徐州),写离情又抒写天涯沦落之感。《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亡妻与个人身世之叹并在一起,感情真挚,悱恻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还将劳动者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如《渔父》四首,写了渔民的生活,《望江南》则反映了农民的疾苦。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能把视觉投向社会低层劳动者,尤其是投向农村,描写田园风光,从这方面拓宽词的领域,不仅给当时词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而且为词在文学领域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转变了当时的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众所周知,宋初词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晏、欧、柳诸人承前人已形成的婉约风格的定势,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更将婉约视为词的正宗风格,并形成大的潮流,影响着词坛。苏轼则认为,词“自是一家”(《与鲜于骏子书》)就是说自己自意于婉约派之外,别创豪放派。他曾批评秦观“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词林纪事》),决心以自己的作品力矫当时的香软词风,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豪放词。如著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一例。此词写于谪居黄州时,当时,词人报国壮志无法实现,功名事业也毫无成就面对浩荡东去的大江,他大笔挥洒,将览物之情、怀古之思和身世之感揉合在一起,气势磅礴,堪称千古绝唱。词作以赤壁的壮丽景色和雄伟的古战场为背景,集中笔力塑造出一个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赞颂了英雄的风流倜傥与不世功业,借以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惆怅。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那对宇宙的奇想和人生的情思,那玉洁冰清的境界和超凡脱俗的浩荡之气,有哪首词能与之媲美呢?《江城子》、《水龙吟》、《满江红》这些作品满腔豪情、雄健遒劲,适合于“铜板铁琵琶”式的放声高歌。而这种豪放风格又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大胆的夸张与想象、荡涤胸怀的激情为基础的。豪迈奔放的感情,坦荡开朗的胸怀,是苏轼浪漫主义的基调。他创作出的大量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南宋词人刘辰翁给与高度的评价,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弃疾词选》)苏轼的词开南宋辛弃疾一派的先河,实在功不可没。 

再次,打破音律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 

词本来依赖音乐而形成,音乐是词的生命。到了苏轼,他并不废弃词的音乐性,他的词也可唱,他的许多作品也是按拍而歌的,这无论是从他的部分词的“题序”中,还是前人文献资料的记载中都可得到证实。但有的打破乐曲的束缚,《东坡乐府》中有不少词是突破词牌固定声律的,他也并非不懂音律,而以能够抒情达意为标准,以慷慨激昂的语调为词,如《沁园春》、《永遇乐》、《满庭芳》、《贺新郎》等等,他的创调与柳永不同,柳永所创慢词词调是轻软的,苏轼所创是雄壮的。苏轼还敢于打破音律的束缚,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苕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晁补语)。正是他的这种做法,使宋词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庸地位,而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独立诗体,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其次,吸收前人诗句,创新语言形式。 

苏轼作词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清新雄健,与前人的镂金错采、花红柳绿的风尚不同,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的“抛家傍路”、“寻郎去处”、“春色三分,二分入尘土,一分流水”,“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清新朴实,简洁畅达,如同白话,但连缀成词,却意境深远,引人浮想联翩,词品极高,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功力。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 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旧。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苏轼《定风波》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偕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余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由于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他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的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的存在,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苏轼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苏轼《水龙吟》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吟啸(yín)                缀合(zhuì)                   萦损柔肠(yíng) 

B. 悼亡(dào)                轩窗(xiān)                           反躬自省(xǐng)     

C. 栖息(qī)                         双鬓(bìn)                            抛家傍路(bàng) 

D. 和诗(hè)                 瞻仰(zhān)                         不即不离(jí)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蓑笠                料峭              相顾无言       B. 潇洒         缥缈              困酣娇眼 

C. 轩轾                荟粹             气象恢弘       D. 寓居         梳妆             名家迭出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1032~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B. 苏轼诗论中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语,其中“元”“白”“郊”“岛”分别是指唐朝诗人元稹、白居易、孟郊、贾岛。 

C. 四川眉州三苏祠有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三词客”指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 

D.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 

  

  4.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写鸿见人,写人见鸿,而人与鸿几乎无间。托鸿以见人,正是作者用意所在。从托物寄意的角度看,下面几首词中的写法与本词相似的一项是    (    ) 

A.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秦观) 

B.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陆游) 

C.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D.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 

  

二、精段阅读 

5. 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见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在词中有何作用? 

                                                                                   

                                                                            

(2)“惊起却回头”一句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借“孤鸿”表达了什么情感? 

                                                                            

                                                                            

(3)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 阅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见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内容。 

                                                                            

                                                                            

(2)这首词怎样具体表现“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之情? 

                                                                            

                                                                            

  

三、拓展阅读 

下面是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秋》,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词的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8. 词的上阕与下阕是否分别写出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思想? 

                                                                            

                                                                            

  

阅读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 

(注)  ①孙郎:孙权。他曾亲手射虎。②天狼:天狼星。古代借它来比喻来犯的敌人。这里指西北的西夏。 

9. 词的上阕,作者写出猎盛况时使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和          。 

  

10. 冯唐是汉文帝时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虽然立了大功,却因小过失而被逮捕。冯唐向文帝进言,说魏尚不应当受罚,文帝就派他去宣布恢复魏尚的职务。所以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寓意是                                                

                                                                  

  

11.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表现在            

                    ;下片表现在                                    。 

  

四、写作应用 

12.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其一作文。 

(1)请以“           的苏轼”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补足横线处空缺部分,使之与后文构成完整的题目;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2)请以“苏轼与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同上。 

  

  

  

  




【试题答案】 

1. B                   2. C              3. C               4. B 

5. (1)渲染出寂静清冷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幽独凄冷的心情。 

(2)孤鸿被幽人惊动,飞起后又回头张望;寂寞忧愁,无人理解。 

(3)表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主观感情物象化;运用的是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的手法。 

(4)“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6. (1)①入梦前的思念;②设想相逢后的情景;③梦中相见的悲喜;④梦后的感慨。 

(2)“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十年来的种种坎坷、不幸 (“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暗示),都不能使词人忘掉亡妻。词人进入“幽梦”之乡,正是朝思暮想的结果。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思念之深之苦。设想亡妻十年来“年年肠断”,实际表明词人自己念念不忘。 

(解题时注意,“不思量,自难忘”是全词之“眼”,统率所有事实,因此要做全面分析) 

7. (1)表达了对不能团聚的亲人的慰藉之情。 

8. 上阕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寄寓着作者出世、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貌似出世的内容,实是人世思想的反映,因而不能孤立地认为上阕反映的是出世的思想,下阕反映的是人世的思想。 

9. 借代  夸张 

10. 通过冯唐的典故来表达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11.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2. 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千古奇才——苏东坡ppt课件(114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复习检测练习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ppt课件1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及练习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