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苏教版选修《“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0-21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建议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因此我们建议: 
      1.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一诗,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形式,分析这首诗是否表现了诗人的淡泊情怀,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情景结合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应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抓住本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来解读此诗。 
      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学生对诗歌中的凄切语气容易理解,但对“不衰飒”的抒情特征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性格特点来解读这种抒情方式。 
      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读。 
      5.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一诗语言浅切平易,学生借助注解及注解①的背景介绍,理解本诗的内容是没有困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6。李贺《天上谣》是一首游仙诗,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人所写的仙境,一般不存在问题,但要理解诗人的寄托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李贺的生平事迹以及诗中仙境和人间的对比来进行讲解。 
      学习指导 
      【 “品读与探讨”指导】 
      1.  
      韦应物的这首诗是寄赠给朋友的,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了自己面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不是贪恋名利。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于国于民都有愧,因此,不能一走了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飑”,“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人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b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1.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2.诗歌的前两联概括地写了战乱频繁、家园荒芜、手足离散的典型社会现实,具有代表性,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接着用“千里雁”、“九秋蓬”作比,抒写孤苦凄惶之情;最后,诗人举目望月,联想到散落在各处的兄弟姐妹,也会和自己一样,因为这皎洁的月亮而潸然落泪吧!至此,诗人已经描绘出了一幅五处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诗人使用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了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都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收到了“用常得奇”的艺术效果。 
      3.  
      诗的中间八句具体描述了天上的景象,陆续展现了四幅各自独立的画面:第一幅,月宫里桂树鲜花盛开,香气袭人。第二幅,秦妃当窗眺望晨景。第三幅,神奇美妙的牧耕图。第四幅,服装艳丽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四幅画面虽然各自独立,但却和谐地统一到仙人的活动这一主体上。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使天上闲适优美的仙人的生活环境与人世间形成鲜明的对照。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所以显得深刻隽永而又富有生气。 
      【 “积累与应用”指导】 
      1.略。 
      2.  
      韩、柳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贬谪诗,但在思想情感上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作于诗人初到柳州的时候,这一次的岭南之贬,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贬更加使诗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诗人面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恶劣环境,其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的,但同时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去贬所,到达蓝关时写的,此时诗人的怨愤尚有余息。此前,韩愈已是刑部侍郎,经过多年的历练,其仕途正是通达之时,而且是抱定“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几至杀身。故此,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气。“不平则呜”,所以诗虽出以凄切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 
      3.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内容上有四个特征:借古人之针砭,刺现实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慕前哲之高风,抒不屈之气节;赞先贤之伟业,言济世之雄心。形式上也有四个特点:气力雄健,气盖今古;因意遣词,即小见大;即景骋情,妙造意境;章法多变,摇曳生姿。(参见萧瑞峰《刘禹锡诗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资料 
      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课件2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课件1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设计2
走进唐诗的世界ppt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复习检测试题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资料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