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想
广州三中 王殿林
本单元五课六篇文章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而且都是名家名篇,其中中国现代作家的散文三篇(《窗》《渐》《鱼书》),当代作家散文两篇(《菱角的喜剧》《说不尽的狗》),外国作家散文一篇(《门》)。其特点正如单元导语所说,“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抒写的都是“个人的见解和感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文体,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值得挖掘、值得研究、值得学习的地方都非常多:作者、背景、主题、结构、材料、语言、技巧、风格……不一而足,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无底洞。但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我们只能让学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大可不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能意行集中起来“一网打尽”。“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么,本单元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有那些呢?我觉得,老师们在教学时是否考虑如下内容:
一、让学生初步认识并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性散文,对文体的陌生必然会给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什么是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还是属于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毋庸讳言,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让学生认识并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不仅有利于阅读同类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和周国平的哲学随笔等),而且对于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写话题性作文。我们知道,很多话题作文其实就是议论性散文,有道理、有文采、写法灵活、表达自由,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结合话题的写作,其结果有可能是事半功倍。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
二、让学生把握并学习这组议论性散文的共性特征——平常之中见深意
议论性散文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单元的散文也不例外。不过,这一组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稍微用心阅读就会发现,那就是“平常之中见深意”。这里所说的 “平常”,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凡常之事、之物,象课文中的“窗”、“门”、“菱角”、“书信”、“狗”等,“渐”不是事物,而是“时间”流动的状态,或者说就是“时间”,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没有丝毫的陌生之感,可谓习以为常。这里所说的“见深意”就是指开掘出关于社会、人生、文化方面的思考,揭示出或深刻、或独特的意义。象《窗》中对“窗”的独特作用的认识,隐含的对“有限自由”的追求,《门》中人生命题诸如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活况味、人生终极的多方面思考,《菱角的喜剧》中“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事物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渐》中对“渐”的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们“珍惜时间,把握人生”的激励,《鱼书》中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和抱憾,《说不尽的狗》对东西方“狗”文化的多元思考和纵深剖析。 教材的编者用心良苦,他们不仅精心挑选了这一组有共性的课文,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题为《“平凡之中见新意”小论坛》的表达交流活动,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个最基本的写作特点。
“平凡之中见新意”(最好应叫“平凡之中见深意”),对作者来说,既是个表达问题,更是个思维问题,它反映的是作家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既是个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的问题,更是个表达交流过程中 “思考”“应用”的问题,对教者来说,既是个知识传授的问题,更是个指导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问题。如果从理解性阅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把握这个特点并不困难,意义也不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好从创造性阅读和应用(表达交流)性学习的角度去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三、让学生认识、把握并学习每一篇散文“最基本”的个性特征
共性的学习和把握应该是单元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偏离这一总的目标。但是,完成总目标决不是篇章教学的最终任务。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个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最基本”的个性特征——在构思、选材、组材、表达、结构、手法、技巧、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作为教学,考虑到课时因素的制约,指导学生应把握的文章的“个性”,一定是最“基本”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这样才能把一篇篇文章区别开来。具体到这六篇散文,从教学的实用性出发,哪些个性是“最基本”的,我个人的看法是:
《窗》有两点:一是比较手法(求同和别异),即窗子和门的不同点,窗子和眼睛的相同点;二是奇趣横生、庄谐杂出的连珠妙语。
《门》中的象征手法。
《菱角的喜剧》中深入浅出的写作特色。“深入”既散文阐发的哲理,“浅出”即散文使用生活材料,如菱角、蝴蝶等。
《渐》中化抽象为形象的语言表达(如文章的前三段)。
《鱼书》中古雅的文风(如四字短语)。
《说不尽的狗》中涉及到的多元文化问题(比较)和幽默诙谐的语言。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会分析,能说明,能举例,或者还能迁移应用,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四、让学生感受、体验散文的人文内蕴,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文化陶冶
新课标非常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对文章的文化内蕴的把握和学习,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散文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文体。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而不是回避文化,应该是本单元议论性散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在这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关于作家的知识,二是关于文章中的引文和典故,三是文中大量的熟语,四是文中蕴涵的社会学知识。
这些社会人文知识,有的要让学生记住,有的是一般了解,没有必要展开讲解,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
应该承认,本单元的六篇散文虽都是名家名篇,但由于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有的文章难免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现代白话的语言隔膜和时代的现实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肯定会影响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文章,和文本对话,和大师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消解时代和语言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应该是教学目的之一。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开展多向度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编者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本单元是实施“对话”教学的最好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寻找教材中的“空白”和“关纽”,刺激、诱发学生的兴奋点,产生并实现有价值的真正意义上“对话”。
我认为,实现有效“对话”的条件有二:一是学生认真的读书,对文章有充分的感知;二是寻找并设计出一些有价值的,易产生思想碰撞和交锋的话题。
教学建议:
1、本单元课文内容较多,也较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点带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原则,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篇文章,其他的文章略讲。《散文两篇》中的《窗》和丰子恺的《渐》可以作为重点,《门》和《菱角的喜剧》可以略讲。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每篇都一节课,下毛毛雨,撒胡椒面儿,其结果将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
2、让学生多读课文,充分地感知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好课文的前提。无论是详讲还是论讲的课文,都必须要求学生熟读,反复读,读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分析,它的价值是潜在的。
3、从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虑,讲读课文不一定都必须要“讲”——讲解、分析、提问、讨论,有的可以指导朗读,以读带讲;有的可以设计一些题目——主观或客观,就像高考题一样——让学生去作(《窗》就可以这样处理),既能避免分析讨论的浮泛,又能训练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设计教学时应适当考虑语言训练的内容,譬如扩展、增补、压缩、变换句式、仿写等。以课文作为语言训练的素材,有现成的语料,明确的语境,只要选点恰当,效果应该是好的。如:《渐》的地第三段,写“渐”的神秘时,就用文学语言,从“季节的更替”、“昼夜的推移”、“孩子的成长”、“花儿的开放”四方面来写,形象生动,让人们一下自就明白什么是“渐”了。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接着在写下去,也用文学语言,写两个或三个自然现象,既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又训练语言能力,多好。
5、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辅助阅读材料,像钱钟书、柯灵、秦牧、丰自恺写的散文,或写钱钟书、柯灵、秦牧、丰自恺的散文,利用晨读或午读时间让学生读,既可加帮助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开阔知识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