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爱因斯坦与艺术》教案2
作者:周家宏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0-07


爱因斯坦与艺术
上海市市西中学 周家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体会造就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并体悟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说明:
作为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文章,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这一教学目标——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即从学生趣味出发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名人的这些“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深入浅出,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调动课外积累,筛选文本信息,以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展开科学与艺术互补性的思考。
2、难点:从哲学、美学、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说明:
这篇文章具有思辨性,学生不易把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如爱因斯坦的婚姻家庭逸闻趣事等,巧妙地把趣味性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外走到课内,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整合爱因斯坦一生中科学与艺术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思考科学与艺术统一性互补性的规律,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感性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积累交流
激发兴趣
1、科学与艺术是两个魅力四射的光环,有谁能同时享有这两个光环呢?——爱因斯坦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借助自己的课外积累以及自己查阅的大量资料,简单交流一下爱因斯坦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爱因斯坦我们并不陌生,但了解得更多的是他在科学上的贡献。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哪些鲜为人知的艺术上的“轶事”呢?
调动课外积累以及网上查阅动资料,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爱因斯坦留给自己的印象。
从逸闻趣事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筛选积累有关科学艺术的材料,逐步由感想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为文章的展开做好铺垫。
阅读筛选
积累整合
1、整体阅读,全面把握文章主旨。阅读要求(1)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2)借助积累,筛选出文章中写爱因斯坦热爱艺术的章节段落。
2、积累有关爱因斯坦和艺术的知识,挖掘其内涵,体悟艺术对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1、学生整体阅读,筛选重要段落,自学导读然后小组交流印证。
2、汇总整体阅读结果: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⑴—⑷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通过整体阅读养成全面把握主旨的好习惯,筛选和概括帮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提炼文章内容,做到纲举目张。这一步设计放在教学内容的展开部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细读课文
重点突破
阅读第二部分内容,概括提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热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2、音乐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从文本出发,筛选概括找出答案。
3、总结概括: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从文本中分条摘录。
4、交流讨论: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思考——爱因斯坦对于艺术的审美、对于科学的执着的原动力究竟何在呢?请同学们结合语段,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文中包含的深意。边讨论边质疑边解答。
1、学生阅读筛选汇总:(1)音乐: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小提琴有造诣,于钢琴很倾心,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2)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
2、学生代表汇总:音乐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文学高于一切,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3、组长总结:参考语句:第(3)(7)(9)(10)(12)(15)段中的关键句。
4、组内交流:(1)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2)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依据学生高二语文阅读的特点,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抓住关键字句,突破阅读瓶颈。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筛选概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领悟哲学层面上的科学与艺术的抽象关系。
阅读回味
提炼升华
1、品读文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言论和事迹,体会这一科学巨匠的艺术情怀。
2、在阅读中品味升华,从哲学、美学、文化背景的角度提炼本文主旨。
1、学生齐读第(10)自然段。引用论证,更有力的说明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2、齐读(1)(8)(12)等,从爱因斯坦的言论中体会艺术在他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3、师生小结: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统一的,都是热爱真善美的人的追求目标。
教会学生注意品味阅读。反复朗读,注意细节,重锤敲击文本中引用的话语,体悟这些引用话语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阅读中品味,品味中触摸作者的情思,感知一个科学家的细腻情怀。
采撷词句
质疑讨论
文章中有许多话语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教师学生均可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或心存疑惑句子,切磋交流。
热点1、第(5)段,爱因斯坦对巴赫的评价:敬他爱他而不要发表评论。结合现实学生肯定有争论。
热点2、第(17)段,我国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个爱因斯坦。学生可能把讨论的矛头指向教育体制。
矛盾点1、文化背景越丰富越能成就科学人才吗?怎样理解“博”与“专”的关系呢?
矛盾点2、科学与艺术在今天为什么不能有效的统一呢?
这是课堂的趣味点所在,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获得成就感。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中解疑。
拓展延伸
深度反思
1、借助教学参考上提供的资料《爱因斯坦与泰戈尔》(教参P109-P110),拓展欣赏。
2、整理汇总课堂内容,对于课堂上有感悟的内容加以思考,总结并写出自己的学后感,课后与同学们交流。
3、课后讨论:(1)课堂上没有发表的观点课下继续交流。(2)摘录重点字句,写出自己的感悟。(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会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可以参照教参的材料,也可以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借助自己的积累,延伸阅读科学界中对文学、对艺术重视的其他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所学文本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该部分设计作为课内内容的延伸,也是写作方法的总结,为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及生活实践等有机的结合体来。
思路点拨
感性的导入,趣事的激发,理性的思考,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深度反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咀嚼文本,热烈地切磋讨论,激情四溢地阐发个人观点,课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教学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教师作为导演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小结汇总,提炼有效的文本信息。同时,教学过程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语句细细品味,即关注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同时要注意其位置,一般在段首、尾,文首、尾。)针对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努力夯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集中而不松散,活跃而有序。让学生在自读中品味,在讨论中豁然,在质疑中感悟,在回味中反思,在拓展比较中升华。
练习举隅
1、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是意味深长的?
4、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5、试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阐述事理的,全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行文的。
6、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
(2)“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 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 追求科学美的人, 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 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 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 可是被共同的目标牵系着, 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 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 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E. 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 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参考答案:1、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2、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3、略。
4、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5、6、7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测试练习题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1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同步练习
《爱因斯坦与艺术》教学设计3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ppt课件4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练习题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ppt课件3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ppt课件2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ppt课件1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课后反思
《爱因斯坦与艺术》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