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故事
刘厚生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本文分析与综合的说明方法。
2、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昆曲的基本常识,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戏曲。
3、就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展开思考与讨论,从而拓展学生思维。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继承、传播、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就文本提出课堂设想;归纳文章要旨,初步了解昆曲的特点。
(2)阅读课外资料,并且自己收集一些关于昆曲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播放多媒体课件;
2、引出课文
二、了解昆曲之美
1、通过预习课文,请同学谈谈:
(1) 以前有没有接触过昆曲?你心目中的昆曲是怎样的?(同学发言)
(2) 课文介绍了昆曲哪些知识?
(3) 本文于一般科技型的说明文有何区别——运用综合说明的方法,使文章看来生动活泼,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但是就文本而言,最大的遗憾是缺乏直观性,引出录像《牡丹亭》)
2、播放昆曲录像《牡丹亭》,让学生对昆曲之美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3、结合录像体会昆曲的特点:
(1) 昆曲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学基础——文学美
(2) 昆曲有成熟优美典雅舞台艺术体系——音乐美和表演美。
4、教师具体分析《牡丹亭》中“袅晴丝”和“皂罗袍”两段,体会上述两个特点。
三、既然昆曲艺术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么为何会逐渐式微呢?
1、文中是怎样概括昆曲走向衰微的原因的?
(1) 外因:社会动荡,竞争激烈(其他戏曲的兴起)
(2) 内因:艺术走向凝固保守,没有继续推陈出新。
2、其他戏曲取代昆曲的优势何在呢?观看录像越剧《西厢记》片断,结合沪剧、黄梅戏,请同学谈谈昆曲与其他戏曲的区别,体会昆曲衰微的原因。
教师观点:新兴戏曲更接近于百姓生活;节奏加快,符合社会发展;师法于昆曲,又不拘泥于昆曲,保留了昆曲的优点,加以发展。
3、这两点原因与今天昆曲的境遇有没有异同之处?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4、纵观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昆曲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昆曲的执著追求,解放初期一出《十五贯》曾经拯救了一个剧种,今天,上海昆剧团又新编了《班昭》,让我们一起走进班昭的心灵世界,去窥视一番她的心路历程。阅读《班昭》剧本,谈谈给你感受最深的台词。
5、今天,科技的发展为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保障,观看一段《皂罗袍》的MTV,与舞台剧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样式?为什么?
四、拓展思考:
(1)昆曲在今天究竟有没有生命力?作为一名年轻学子,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2)如果昆曲还要维持其生命力,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来保存昆曲呢?昆曲究竟该不该改革?
(3)你是不是同意章培恒教授的观点——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
(4)不仅是昆曲,其他一些戏曲乃至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今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我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