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寻找精神家园》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26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名家的读书生活,将名家的读书体验作为自己的学习资源。
2、同样是谈阅读经典,比较四篇文章的风格异同。

过程与方法:实现与文本对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经典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感受经典对人成长的力量。
2、读书,与伟人进行精神对话,构筑自我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构筑自我的精神家园。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阅读什么书,怎样阅读书,都存在一定的迷惘性。在学习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之后,应该说对于怎样获得教养,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悟能力。通过“寻找精神家园”这个专题的补充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精神家园。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点拨引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PPT展示名家对读书的感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更是最质朴、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怎样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我想大家或多或少已经从赫尔曼·黑塞那得到了答案。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来构筑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或许需要我们用心思索。

名家对读书的感悟:

1、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3、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              ——伏尔泰

4、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5、我们读书之前应该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到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叔本华                                     

    

一本好书是不会寂寞的,实际上读者更不会寂寞。一卷在手,神游天地,俯视苍穹,与那些伟人心灵对话,和自然界万物沟通与交流,那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享受。

二、推进新课

(1)请学生拿出一张白纸。(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记录自己的点滴感悟)

(2)给学生5分钟时间,阅读“寻找精神家园”专题下的四篇文章。

(3)请学生谈阅读完这几篇文章后的感受。(可以谈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可以整体感知,也可以就其中一个细节,一句话,或者比较其中的某两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形式不必拘泥,可灵活多样。)

明确:如果学生暂时难以产生共鸣,教师可稍加点拨。以下几个点可供参考。

《大地重现》:经典它将久久感动你,抚爱你。

A、它们大都不那么“刺激”,情深意切的老朋友都无必要“刺激”;连装帧也不够“新潮”,却手感很好,心碑、视碑很好——就像压根儿就不想招摇过市一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它们只想久久地感动你,抚爱着你,不动声色地以大地的本质时时滋润着你。(P35)

(作者此处把对经典的热爱表露无遗。发旧的经典,油墨的纯厚,文字的朴实,在作者看来已经是一种至情至美。)

B、如果天地果真是这样使人至高无上的,那么语言的本质该是生命的、创造的。生命和创造永恒,永恒怎么会过时呢?经典的含义和魅力就在这里吧。(P36)

(这可以说是作者作者对于经典的一种精到诠释。经典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永恒。)

《窃读记》:在读书中长大,也在读书中懂得爱。

A、最令人开心的还是下雨天,感谢雨水的灌溉,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我有时还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P38)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的一段读书经历,展现出少年时代对于阅读的渴望,对于求知的渴望。)

B、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P40)

(这种感受生动形象。)

C、“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里长大的。”(P40)

(这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让作者读出了人世间最为宝贵的爱。)

《我的精神家园》:展现了一段别样的读书经历,在善意的幽默表达中传达着一种深厚的文化意义。

A、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P41)

(童年的记忆,并未流逝。一段与众不同的读书经历,有些辛酸,却也给小波的一声是一种举足轻重的影响。)

B、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P43)

(其实在一些言辞背后,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小波正在努力地构筑自己的那一片精神家园。在有生之年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或许我们也可以凭良知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站着读与跪着读》:读书要有批判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站起来。

A、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P43)

(这是作者对读书的人生体悟,也正是源于此,才引发他对于“站着读与跪着读”的独特思索。)

B、(总体感知)陈四益的这篇文章无疑是对我们在阅读经典过程的一种引导,怎样去真正读懂一本书,怎样拥有自己的一番思索,不唯书,拥有一种批判的精神。创新与质疑,这是值得深刻我们学习的。

(4)       相关资料补充(着重补充王小波,部分多媒体展示)

A、  王小波(可稍介绍小波生平,以影象资料导入)

一位自由撰稿人,

一位行吟诗人,

一位自由思想家;

一个顽童、骑士,

一个崇尚理性、自由

和富于奇思异想的人。

王小波作品:《时代三部曲》、《黑铁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革命时期的爱情》等。

教师体验:(王小波——深沉的幽默)

(如果有学生对王小波了解,可由学生先谈体会)

解读王小波:

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

    他给叙事文学带来生动和智慧的革新,而那种健康、诚实、勇敢的精神在轻风般自在穿行的想象力当中燃烧着、闪耀着,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无法抗拒那样的魅力:唾弃庸常、虚假、病变的生活,转而相信并创造自然而不乏幽默的欢乐。

    我不敢说,小波看重文学超过世上的一切,但我敢说,尽管他嘲讽过许多事情,但他嘲讽的锋芒从未对准过文学本身。

寓言是理解小波的钥匙,当然,也将是他的误解之源。不过我并不知道,对一个诚实、心性和悟性极高的写作者来说,别人的理解或误解到底有没有用。

劳伦斯将性的负面变为正值,公然提出性就是美,并将男女主人公的性关系,以浪漫的诗意来表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则在对以往道貌岸然的反讽中,将性价值中立化。

王小波推荐:

1、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主要作品有:《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等。

2、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论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及政治等各个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依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曾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五十年代问世的《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分为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既似现实中的童话,又像童话中的现实,把西方世界中人丧失自我本质的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三部曲使作家获得世界声誉。随后发表的作品《宇宙谐趣》(1965)、《看不见的城市》(1972)、《如果一个冬夜,一个旅行者……》(1979),渗透对迷乱的现实的思索,颇具哲理小说的特色。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1956)是他长期搜集、研究意大利各地区童话的结晶,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4、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此外还有《丧钟为谁而鸣》(1940)、《老人与海》(1952)等。

5、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1943年玛格丽特·杜拉斯开始发表小说《厚颜无耻的人》。她的电影剧本《广岛之恋》(1960)使她闻名世界;剧本《英国情人》(1967)获得1970年易卜生奖。

B、陈四益

《阅读改变人生》

  透过笔锋,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犀利与睿智。陈四益,这位不像上海人的上海人,自称“年过耳顺而犹未顺”,笔锋所向,世俗腐恶,官场弊习,无所避讳,毫不容情。他善读书,更善用书,古典今闻,看似信手拈来,勾勒描摩,似谐实庄,深意。尤其是他与丁聪的合作,文图相生,别成格调,被称为“《读书》杂志开篇或收篇的风景”。他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如果它能给你愉悦,如果它能引你思索,我将由衷感到快乐。如果它令你如芒在背,如果它燃起你心头怒火,那可不算我的过错。喜欢的、欣赏的、不屑的、厌恶的,尽可自家绳墨。只要有人读,此书便不致孤寂落寞。” 

  读书格言: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这是汉朝人王充的话。 

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完全读不懂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炒得火爆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味同嚼蜡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 据说一读就可以成为天才或发大财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 

(5)       教师推荐

《论语》——人的品性是怎样雕铸的?

《红楼梦》——我国古典小说的珠穆朗玛。

《老人与海》——人,是不可能被打败的。

《文化苦旅》——现代文人的文化苦痛。

三、          课堂小结

(充分利用课前发的白纸,请一位同学用两到三句话小结本堂课)

四、          课后作业:选择一至两部,阅读经典,并写下读书笔记。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要以学生参与讨论为主,教师着重引导点拨。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四篇文章的教学,在衔接和重点上就显得有些散了。所以第二堂课就进行教学调整,着重以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为主,由学生针对精神家园这个点展开,从教学效果来看,显然思路更加统一,学生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由此本人也认为,如何把握一堂课的重要切入点就显得相当重要。此外,课外知识的扩充,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也至关重要。从本堂课来看,教师介绍王小波显然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兴趣,这可以说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六、补充资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另附)   

           

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阉凶?SPAN lang=EN-US>“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这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