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初一下) >>单元练习 >>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能力测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16


第二单元·能力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人有矛与盾者,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解释加粗词。

1)人有矛与盾者        鬻:________。

2)其盾之坚            誉:________。

3)俄而又誉其矛曰        俄而:________。

4)物无不            陷: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源于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题。

最后一课

刘燕敏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家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出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是言而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像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宁明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的衬托下,恋恋不舍地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汽车沿盘山路爬行,秋风苍凉沉寂,黄河浩荡东流。我们的心绪还沉浸在陕北高原,沉浸在沟壑纵横、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风景中。陕北,贫穷、闭塞;陕北人,顽强、质朴。一如脚下这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当我们离开陕北,走近壶口瀑布,希望心情不再沉重。

车窗外,渺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①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喊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上古,黄河奔泻至此,形成滔滔洪流。河道不畅,横溢流淌,黄河成为不可抗拒的洪灾。大禹用疏导之法,劈开吕梁山,凿开龙门,给后人留下名闻遐迩的壶口瀑布。

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拍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

壶口河槽错落,岩石犬牙交错,水流跌宕,像古老的石犁烈马分尸般撕碎水层,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的身躯突然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②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斑斓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壶口瀑布西畔,陕北一片莽莽苍苍,游人三三两两。东畔,山西人大搞旅游,灯火闪烁,游人如织。同一条黄河,“东边日出西边雨”。遥想当年,两岸码头红红火火,人声鼎沸,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壶口瀑布宽度达千米,主瀑难以接近。同行的女记者忙于录音,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掉进龙槽,转眼无影无踪。壶口瀑布,烟波浩浩,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当年,光未然到此,慷慨激昂地写下中外驰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面对壶口,你唱不出“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纤夫的爱》不能在壶口唱,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

(选文有删节)

1.第二段说黄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联系全文请具体说说:“辉煌和苦难”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文中找一组形容词来概括黄河的特点;并说明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壶口瀑布的特点?(限于2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壶口瀑布是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试从本文中概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限于1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以《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来结尾,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歌谣,完成1~4题。

长城谣

潘孑农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

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

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

骨肉离散父母丧。

 

没齿难忘仇和恨,

日夜只想回故乡。

大家拼命保故乡,

哪怕敌人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新的长城万里长。

1.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1937年。请问这首诗为什么要以长城为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从大难平地起”中的“大难”指的是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四万万同胞”而不是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这首诗的韵脚和押韵的韵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请以“我________黄河”为题,横线上可填“心中的”“见到了”等词语,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祝愿、颂扬。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例文]

我见到了黄河

彭涛

 

黄河,国人皆知,因为她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真正有机会见到她的人却并不很多。今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去郑州,才有幸一饱眼福。

经过近八个小时的旅行,傍晚,火车驰过詹店。这时爸爸告诉我:“黄河快到了。”我的心不知怎的“咚咚咚”地跳得特别快。黄河在我心中是多么神秘啊!她真的像歌中唱的那样“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吗?我正想着想着,忽然有人喊了一声:“看,黄河!”隔着车窗,我看见前方横亘着一条金黄色的带子。起初,它和暮霭融在一起,不甚分明,接着就赫然展现在我面前。此时的黄河,好像一位母亲,展开巨大的手臂,准备热烈地把儿女搂在怀里。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

火车冲上了黄河大铁桥。脚下,汹涌的惊涛撞击着桥墩,眼前也猛地开阔了,阵阵清风,把夏日的燥热一扫而光。黄河,带着巴颜喀拉山万仞冰峰上雪水的寒凉,带着西北黄土高原上泥土的温馨,从天边夕阳的脚下流过来。映着一路金色的光,让人觉得黄河里流的不是水,而是太阳熔化的金汁。这金汁般的洪流滚滚东去,使我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对岸,黄河游览区的青山起初还云遮雾罩,火车渐渐驶近,它也露出了真面目,显得更高大了。这时,雄伟的黄河大堤也看清楚了。大堤把黄河水牢牢锁住,昔日桀骜不驯的黄龙被征服了,可历史上黄河却改道几十次,溃堤1500多次,河南、山东的沃野,过去都是赤地千里的黄泛区……

正当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的时候,火车已呼啸着把黄河甩到了身后。车

窗外依旧是无边无际的田野,在夕阳的余晖中,农民三三两两地给庄稼打药、

施肥。无数管道从黄河伸向工厂、农村,把充满活力的血液输送出去。

黄河仿佛一位慈祥的母亲,正精心哺育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太阳渐渐从地平线上消失,只留下一抹金色的晚霞。田野里的农民仍然在

紧张地劳动着。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要把它打扮得更加美丽。其实,也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们伟大母亲——黄河。

[简评]  作者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具体、细致地描写观看黄河雄伟壮观

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情怀。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融于景物的生动描绘之中。语言流畅、生动,很好地表达了内容。

参考答案

一、(一)1.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归年  2.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3.七八个星天外  旧时茅店社林边  (二) 1. (1)卖  (2)夸耀  (3)过了一会(或:一会儿)  (4)刺破  2.(1)如果用您的枪来刺您的盾,那会怎么样呢?  (2)那人不能回答了(或:默不作声了)。3.自相矛盾  人们说话、做事前后互相矛盾

二、(一)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饱学:学识丰富。饱经风霜  饱食终日  3.点点头  微笑  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描写神情、态度,只要符合文章的语境即可)  4.不是失信。哲学家人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震惊→疑惑→顿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点题  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7.美德太重要了(答案不是惟一的,不必强求一致)  (二)1.“苦难”指不可抗拒的洪灾;“辉煌”指造福人民,便利交通,旅游发达。  2.宽宏博大,奔放无羁。黄河之水是形成壶口瀑布的源泉。  3.万马奔腾、惊雷行空、犬牙交错、水流跌宕。  4.顽强奋斗,质朴坦荡。  5.用对比来突出壶口瀑布和文化内涵。  (三)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  3.当时全国共有4亿5千万人口。  4.韵脚:长、乡、香、殃 当、方、丧乡、乡、强  长、乡、样、长  韵母ang

三、参见“例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3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周周清试卷(第三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二)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8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三)2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三)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周周清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复习ppt课件(9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复习《陋室铭》《爱莲说》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现代文复习ppt课件
部编新版人教版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ppt课件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pptx课件(2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一单元生字词练习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