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黄英》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31


黄英
 蒲松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本篇通过人物想象所表现出的有关人生、有关女性的观念。
3、以本文为例,探究《聊斋志异》“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塑造黄英、陶生两个形象,既显示其人性,又显示其菊性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领略本篇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语设计
“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鬼鬼怪怪比那人啊更开爱。”这是电视剧《聊斋志异》的主题曲,今天我们来看看黄英的可爱之处。
二、背景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三、理解文意
请同学默读文章,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总结:
《黄英》是蒲松龄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通过塑造黄英姐弟及儒生马子才的形象,反映了蒲松龄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作为一个仕途蹭蹬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淡薄名利,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追求高洁的人生操守。另一方面,出身于地主兼商人家庭的蒲松龄,受当时“弃儒从商”世风的影响,对商人及商业行为持认可态度。这种矛盾思想在小说中正是通过陶氏姐弟的人格和马子才思想的冲撞表现出来的。
四、分析人物形象
黄英是菊精化身,名字便由“菊有黄花”化出。菊花由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及诗人卓而不群的人格而被赋予了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常用来比喻淡薄名利、安贫东道的高洁情操。蒲松龄笔下的黄英姐弟,精于种菊、卖菊,以此致富。他们认为“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以种菊、卖菊致富是“聊为我家彭泽解嘲。”黄氏姐弟身上既明显带有陶潜“崇尚田园、自食其力”的烙印,又具有明清之际从商的新思想,这种集古代先贤与当时“儒商”特点于一身的人格特征,我们权且称之为“新陶氏人格”。
马子才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形象,他酷爱菊花而又艺菊不精,他以市井谋利为耻。他的形象体现着儒家知识分子卑视劳动、贱视商人、安于贫贱的心态。在明清时代商品交换日渐频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渐萌芽的情况下,他固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不放,这里权且称之为俗儒思想。黄英姐弟与马子才的纠葛,实质上正是新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的大冲撞。
五、深层探究
1、黄氏姐弟和马生都爱菊,他们的爱菊是否相同?
他们爱菊思想的本质不同 :黄氏姐弟与马生都爱菊,但爱的本质不同。黄氏姐弟本是菊的化身,他们身上有陶渊明崇尚自然、自食其力的风范。他们深谙艺菊之道,即使是残枝败叶,经他们手栽,“罔不佳妙”。从爱菊层面分析,这是因为黄英姐弟对菊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是他们生命本身的一种存在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爱菊正是爱自已,是自爱的物化表现形式,这种爱当然是深刻而率真的,表现在艺菊上就是所栽之菊“罔不佳妙”。
马生也“好菊尤甚”,也追慕菊之遗风。但是他狭隘的将菊的精神理解为“当能安贫”。认为“以东篱为井市,有辱黄花矣”。马生这种对菊的爱实质上是爱菊之虚名,是流于表层的附庸风雅的俗爱而已。所以表现在艺菊上就是种菊乏术,即使佳种,在他手里,次年皆变为劣种矣。
2、陶生为什么会死?
陶弟之死-----两种思想冲撞的极致:上述俗儒思想对新陶氏人格的妥协,只是马子才们意识层面的显露,后文马子才拔菊导致陶弟死亡的情节,则是马子才深藏于水面之下的潜意识面目的显露。马子才潜意识中依然鄙视商业,反对商人。陶弟之死于马生之手,看似属偶然失手,其实正是马子才潜意识中鄙视商人,乃至仇视商人的体现,是俗儒思想与新陶氏人格大冲撞的极致。陶弟之死于马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陶氏人格在世俗面前的无奈与无力。而最后结局中陶弟死后,“黄英终老无他异”,是不是也象征着新陶氏人格在马氏俗儒思想的压制下终于殒落呢?
综上所述,《黄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艺术的再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已渐萌芽,商业活动日渐频繁,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烈冲击的社会现实,生动地展示了新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的大冲撞,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矛盾,不愧为一篇上乘佳作。
学生活动
 
 
聆听
 
 
 
 
 
记录
 
 
 
 
 
 
 
 
 
 
 
 
默读、翻译
 
 
 
 
 
 
 
 
 
 
分析
 
 
 
 
 
 
 
 
 
 
 
 
 
 
 
 
 
思考
 
 
 
 
 
 
 
思考
 
 
 
 
教后感:
本文在文言句法、词法、词汇上并无多少难懂之处,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深层含义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渗透人生观教育,发扬善良、贤惠、旷达等传统美德。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黄英》测验练习题
《黄英》ppt课件2
《黄英》教学设计3
《黄英》原文和译文
《黄英》ppt课件1
《黄英》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