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新课标教学指导 >>
新课改应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提升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10


新课改应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提升
  南京市栖霞中学孔松
  
  内容摘要: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既能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又能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而不是把旧有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全盘否定,应在继承传统中“改”,“改”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弊病,惟有如此,“改”才有根基,“改”才有希望,“改”才能取得成效。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教学继承创新
  
  语文教育近百年的历史是在曲曲折折中走过的。“什么是语文?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怎样教语文?”始终是语文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必须改革,以合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这是无庸置疑的。新世纪初,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层层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是前几次课改所不可比拟的,这是将实现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那么课改改什么?怎样才是理想的语文课?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既能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又能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而不是把旧有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全盘否定,应在继承传统中“改”,“改”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弊病,惟有如此,“改”才有根基,“改”才有希望,“改”才能取得成效。
  
  一、 新课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李泽厚《告别革命》中写道:“中国人一百多年闹革命,从物质革命、思想革命这种法国式的革命,经俄国革命传入中国;英国式的革命更多的是修补、是建设。”这句话也道出了新课改的实质。然而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课改就要“打倒”旧大纲的“一切”,“抛弃”旧大纲的“一切”,忽略了新课标与旧大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在功能上,旧大纲以知识为本,新课标以人为本;在性质上,旧大纲强调工具性,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理念上,旧大纲强调知识和技能,新课标强调语文素养;在目标上,旧大纲重视知识点,新课标则重视立体化,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可见,新课标与旧大纲是既有不同,又有继承,概括起来,就是重师道,更重人道;重知识,更重素养;重讲解,更重启发;重结论,更重过程。总之,新课标是在旧大纲的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只有认识到这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丢掉语文的本色。
  
  二、 教学中继承和提升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既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能放松语文基础和语文训练
  新课改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有些教师淡化语文基础和语文训练,认为这才是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殊不知,这恰恰是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标在教学目标方面提出了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就是知识和能力,可见新课标也是非常重视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的。几次课改,教学大纲无论怎样变化,但有一条始终不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如果说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炊”,那么语文知识和训练就是“米”,如果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万丈高楼”,那么语文知识和训练就是“平地起”,就是“打地基”。设想一下,如果学生错别字连篇,拼音句读不准,文章不会背,内容不理解,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是“纸上谈兵”、“无米之炊”。义务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就应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并且应特别注意语文知识的运用,在运用中提高能力。总之,课改应落实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写,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改革是必要的,效果是明显的,它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兴趣浓厚了,学习效果提高了。但有些教师“矫枉过正”,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课堂就交给学生,自己连必要的讲解都省略了,片面追求所谓“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其结果是:启发式——满堂问,问题太多太杂,学生启而不发;小组讨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有限,对问题讨论仅在浅层次,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热闹有余,但效果甚微;尊重学生个性——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过于宽松,或不作评价,或模棱两可,或一味夸奖,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小组合作的浮华,“信天游”式的信马由缰,是把“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解成和稀泥而没有因材施教。
  笔者曾听过一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课题是《安塞腰鼓》,只见在上课铃响后,门外走进一位身穿大红对襟袄,系着腰鼓的女教师,接着,来了一段腰鼓表演,时间接近十五分钟,表演结束后,才导入课文。课后据这位女教师自己说,她为了这节课,特意找人专门学习,并花了近一个月练习。我发现有许多听课的教师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议论纷纷。有人说这种做法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每课采用;有人说这种做法如画蛇添足,试问一个女教师的单独室内表演,如何能体现出厚重黄土地上的粗犷、阳刚之气,还不如利用一些陕北腰鼓集体表演的图片和影象资料,更容易把学生引入文中意境,效果更好;有人说这种做法本末倒置,教师主要精力和时间分配放在课前导入,势必影响课文内容的讲解。可见,这种做法是重了新课改的形式而丢了新课改的神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好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度”,不能一味求新求奇而忽略以文为本,另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形式“授受”与“探究”之间的关系,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仍要作必要的讲解,要给学生讲深、讲透,而有些课文学生容易理解,或学生水平较高的,则可以多探究一些。总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掌握,随机应变。
  (三)既重视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也不要忘记仍要立足于课本
  新课标要求:“七-九年级的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另外,“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种方法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也是难以全面落实的。首先时间上不允许,学生从早到晚基本被课堂和各科作业占领了;其次条件上也不允许,尤其是我们这些郊区中学和农村中学,学生哪有那么多钱买那么多的课外书和名著,买电脑更是奢望。因此,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是最现实的。它不需要学生另外花钱,而且能选入教材的都是好文、美文、名文,只要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领略其中的哲理和意境,教师再适当地增添一些课外内容,名著阅读则可以采用互相借阅和读书小组的形式,可能这种方法对我们这些学校的学生更切实可行些。
  (四)既重视多媒体的运用,也不能放弃板书
  多媒体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使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在现在所谓的读图时代,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听可感可视的形象,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语文,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用不用多媒体几乎成了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一条硬指标。但多媒体用得过多、过滥,同样有反作用,如声音和图片的展示会弱化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另外,因为课件是预先做好的,程序是预先设置的,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有时多媒体成了教学的羁绊和累赘,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这种尴尬:那是上《社戏》,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我已经事先做好了幻灯,想在学生答出标准答案后直接打出,谁知学生的回答是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般,并举出鲁迅的其他揭露现实黑暗的作品为证,如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这类小说则基本是写实的,这种理解明显比我事先做好的答案要深刻,此刻,多媒体的“预先设置”反而成了多余和累赘,于是我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并与我的答案做了比较,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可见,板书还不能完全淡出于课堂,首先,面对课堂上思维活跃多变,灵感随时迸发的信息流程,板书可以作为随机应变的补充手段,其次,“一手好字”不仅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示例和榜样,这种效果在电脑键盘上、计算机大屏幕上是无法获得的。
  (五)既要有必要的跨学科渗透,也要牢记语文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但同时也要牢记,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我们要学习和鉴赏的是“文学”的“美”,而不是“科学”的“理”。因此跨学科学习一定要从语文出发再回到语文,跨得出去收得回来,真正做到语文为本。例如我上语文实践活动《探索月球奥秘》,学生既找了资料来解释月相的变化原理,我又设计了一些填空题,如:一()新月,一()明月,一()残月等等,要求学生能根据月相填写量词,并在课后积累这类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在班级模仿“超级女声”,展开PK淘汰赛,学生们个个积极记忆,连那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想放过这次“过把瘾”的机会,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总之,课改挑战教师素质,其全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对语文教师更是一种考验。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在日常教学中,正视学情,重视学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假、大、空”,才能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在实处,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初中高效语文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在反思中成长——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的生本教育刍议
植根课改,放飞心灵—记我校的课改之路
让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焕发沛然生命之气
新课标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机智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下语文教研应如何开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总结
众说纷纭:课改为何这样难
检槽中学学习推广“杜郎口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备战新课改探究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施过程的断裂与错位
栽种一片有个性的苇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新课程语文教学仍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科代表的培养与使用刍议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推行中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可偏废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探析
慢慢走,欣赏啊——我随新课标一路走来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访谈
尊重天性,顺其自然——09暑期培训小结(新课标下教学思考)
新课程教学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浅谈新课改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对联教学
反思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走下三尺讲台,提高课堂成效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漫谈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改,探求农村语文教学之路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