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6 |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
2006.4.26(周三)下午 第一节课 高二(8)班 执教者:姚要武
1:00
师:请大家翻到28页,今天我们上第七课《文学意境的特征》。昨天的预习作业,我发了张表格,让大家填写,看看大家做的如何?(师走到第一、二排低头巡视,发现有一女生没做)
师:文学意境有哪三个特征?
生齐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师板书课题及三个特征)
师:我个人认为“虚实相生”最为主要。原因有三点:“虚”就是上面的“情”,“实”就是那个“景”,下面的“韵味”从何而来啊?就是从“虚”而来。(师指着板书进行解说)
而且我发现同学在第二点上问题较多,那么我们就再看一遍,希望通过反复读对有些问题能得到解决。
1:03
学生翻到写“虚实相生”的那部分语段,低头默读。
1:08
师:看完了吧?大家回顾思考一下,这部分是如何讲“虚实相生”的?可分为几部分?
生:(捧书读语段)“古人通过……解释了何谓虚,……解释了何谓实”接下来举例做具体说明(师:举了什么例?生:《游园不值》),然后作者说了“虚”“实”的关系,“虚是实的升华……”
师:(自问自答)怎么做到虚实相生呢?(师边板书边总结)
师:现在我们先看例子,一般例子较为形象,易理解。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举例说明虚实,何谓虚,何谓实,虚实之间如何相生?
生:1、2、4句是实景。
师:有什么景物?
生:青苔、柴扉、红杏
师:怎么写虚的?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联想,是虚写。
师:由春色还想到什么?(生答不出来)可以想到哲理、思考一下。
生:美好的东西总是关不住的。
师:对,这里有两层虚景。
1:15
师: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例子可以来说明虚实相生的?我们学了很多古诗。(生答不出来)
师:宋朝的诗多带理趣,我们可以来谈谈宋诗。(生无反应)比如苏轼、黄庭坚?(生无反应),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吗?(生无反应)“横看成林侧成峰……”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生:前两句是实,后两句是虚。
师:虚的是什么呢?
生:人有时总会当局者迷。
师:再想想,它应该是说该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不要身在此山中,要有距离。
师:再如《登鹳雀楼》,最后两句是虚,反映一个哲理,要勇于攀登。(师生彼此参与交替回答)
1:17
师:下面我们来看关系。文中有两行点着重号的文字,大家读一下。
(生齐读,师板书)
师:此句总结了两者的关系,虚要实来表现,实要虚来统摄。老师这里有几个例子(放PPT)
我们该怎么表达“天涯游子断肠人”这种情景呢?(放“枯藤老树昏鸦……”)有几个景物?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作者在漂泊天涯后生发的感情,把断肠人的心情很好的表现出来,这就是通过实景表达虚。再看一首诗,流传很广,较著名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记得还学过的《江雪》么?两首都是写景的,《江雪》给人什么感觉?是一种孤傲不屈,再看这首能表达这样的意境吗?
生:不能,因为两首诗的景物不同。
师:这首诗纯写景,是否实让虚来统帅了呢?没有,所以这样的景物无法使人产生联想。现在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吧。(关PPT)
1:25
师:学就是为了用的,大家看书的目录,这篇课文是第一单元最后一课,再回过头看单元导读,细细品读,什么是文学意境?这句话在哪里出现?(生回答在刚才学的课文里)看到那个“吧”字了没有?就是希望我们能学以致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文学意境,而且要明白怎样去表达意境。拿我们学过的课文举例说明,我们最熟悉的是哪课?
生齐答:《荷塘月色》
师:文中哪段我们感觉最为深刻?
生:第八页的那段。
师:好,就这段,时间长了,我们可能有些忘了,就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该语段。师板书课题及再书文学意境三个特点。师板书后与生一起朗读。
1:30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这段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三点的,大家想想。(生不答)先写了……,再写了……
师:哪一句可表现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独处的妙处,(师:好,妙处,板书)我且享用(师:享用是什么意思?生:享受。师:对,享受的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有哪些?生:“正如……,又如……”师板书)
师:这几句写的是什么景物?
生:荷花
师:对,连用三个比喻,写得很美,的确在享受美的心情。还有谁能讲出还有哪些句子可配的上“享用”二字?
生:“微风……歌声……”
1:35
师在学生读文中句子时看了表,有些急,但语速教态仍从容镇定。
师:再看“虚实相生”,实的是什么?
生:实写了荷塘、月光
师:作者写了这两大段要表达什么?上段有个词,能看出来么?是什么?(见生毫无动静,师把该句读了出来)
生:自由
师:为何会有这自由的感觉?因为他可以什么都不想,又什么都可以想,所以感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是个美的境界。中国有个美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美是自由的象征。(师板书)看看我们是否有体会?
师:最后我们来看“韵味”。先说个小故事,《荷塘月色》的末尾写到1927,清华园,于是有人就真的到清华园去找那个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为此后来还引出许多争执。大家说,这个荷塘月色到底在哪?
生:我正好去过清华园,看到那个荷塘,实在不怎么好看,所以我想,荷塘月色是作者当时的心境反映,才会有这样的感受,眼中就有了这样的美景。
1:40打铃下课
师:荷塘美景是作者主观创造出来的,再请一个同学来谈谈。
生:这样的景色来源于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就是说明实是在虚的统摄之下的。
师:所以作者正因为想要一个平静的心情,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美景。愿荷塘月色永远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内心不平静的时候,去回味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获得心灵的平静吧。
《文学意境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学意境的特征、分类
2、能力目标:提高抒情性作品的鉴赏能力
3、价值目标:意境的美学追求及其价值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意境,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既复杂又有用的概念;
2、初读:预习时整体感知课文,根据表格整理出文章基本框架及内容,并谈谈自己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3、品读:为说明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作者的举例《游园不值》及解释;再结合已经学过的诗文(如《登鹳雀楼》等),进行相似的理解;
4、研读:初步领会虚境与实境的辩证关系,并举例说明(《天净沙·秋思》、张打油《雪》);
5、细读:运用本文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按照单元要求——沉浸到意境中去,重新理解、品味《荷塘月色》、《荷花淀》等课文的意境之美;
6、作业布置:读写结合,以所学过的诗文为例(说上已有的或今天引用的除外),对文学意境的一个特征进行阐释。
宝贝龙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