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课文练习 >>
《胡同文化》同步训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20


胡同文化·同步训练
 
1.下列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和泥     份量    兵慌马乱    动辄得咎
B.赢弱      渎职    嬉笑怒骂    坐收鱼利
C.防碍     浮燥    风糜一时    刚愎自用
D.疏浚     哐骗    瑕瑜互见    如愿以尝
2.下列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是取决于掌握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能力。
B.英国教师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法上一直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以致英国长期没有全国性的课程和教学大纲。
C.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应该记载新的发现和新的结论,并且使人们获得新的知识。
D.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非常敏感的“人才”、“人事”问题坦率直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群众生活__________的农产品价格要坚决保持稳定。
②为防范贩毒分子的偷渡,许多国家都在__________增设了关卡。
③没有_________过人生的苦辣,又怎能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
[    ]
A.必需  边境  体会       B.必须  边界  体味
C.必需  边界  体味       D.必须  边境  体会
4.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新世纪已经来临,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栋梁之才的重担,义无反顾地落在了教育工作者肩头。
B.倘若进修单单是为一纸文凭,而没有提高水平,那么此种惟文凭的自欺欺人的进修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
C.作为领导干部,对下岗职工的生活决不能掉以轻心
D.山东泰山队在99全国甲A联赛中,出类拔萃,实现了夺标的夙愿。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共享同样的信息。
B.夕阳也不甘寂寞,在“晚眺亭”的身上小心翼翼地抹上了薄薄的一层晚霞的余辉。
C.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偏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是沉还是浮,决定于浮力比固体的重力大还是小。
6.填入下文方框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难忘的是雨季。天潮潮地湿湿。小街是一架古老的琴。细细密密的雨点由轻而重,轻轻重重敲打着小街,低沉的节奏里自有一种寂寞与凄凉。时而有一股股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像一片片敲击音与重滑
[    ]
A.低沉的节奏里又倏地增添了一种单调。
B.寂寞与凄凉的节奏里又倏地增添了一种烦闷与不安。
C.烦闷与不安中又倏地增添了一种寂寞与凄凉。
D.单调的节奏里又倏地增添了一种烦闷与不安。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是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
B.我国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C.老舍原名舒庆春,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虎符》等。
D.意大利诗人但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9.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的描写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
D.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10.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乡情是
有人占线的电话
无法投邮的信笺
是电视机
选择性很强的天线
[    ]
A.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构成了三个并列的意象,贴切而又新奇。
B.“有人占线的电话”一句,贴切地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急切。
C.“电视机选择性很强的天线”写出了思乡之情的浓郁和诚挚。
D.三个意象与“乡情”同样都有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就产生出淡淡的忧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据专家们说,从销密的卫星数据中整理出的新的海底图,其详尽程度是过去海底图的三十倍。把它们和船上探测获得的大比例尺海洋图加在一起,科学家们便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不同地点的海洋深度。这些海底图还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数百万年来地球板块是怎样移动的。这些海底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史密斯,与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桑德威尔一起绘制的。他们根据卫星测量的、由地球引力变化引起的海面海浪相撞推断出海底特性,从而绘出了这些海底图。史密斯说,这些海底图上有山脊、海沟、火山以及可能蕴藏着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地。如果利用船上最好的技术收集整个海底的同类信息,可能要花125年才能完成。他说这些海底图有助于改进影响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洋流和海洋流量的模型。这些信息,由于曾被美国海军在有战略意义的海域用于帮助潜艇导航和导弹制导,所以10年来(截止到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海军和欧洲航天局公布这些销密数据)一直列为保密内容。
11.上文中最主要的信息是
[    ]
A.美国公布了一批销密的卫星数据。</PGN0099.TXT/PGN>
B.史密斯和桑德威尔掌握了绘制海底图的最新技术。
C.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海底详图被整理出来了。
D.卫星对海底的测量既迅速又详尽。
12.新的海底图有许多用处,下面表述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改进了石油和矿产的探测方法
B.可用于帮助潜艇导航和导弹制导
C.清楚地显示地球板块怎样移动
D.了解不同地点的海洋的深度
13.文中说,卫星获得海底信息所凭借的基本手段是
[    ]
A.对海底特性的测量       B.对海面和海底的观测
C.对海浪相撞作推断       D.对引力变化进行测量
14.史密斯和桑德威尔绘制海底详图,所用时间大约是
[    ]
A.一年                   B.不到一年
C.十年                   D.十年以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①我自小便对泉水有一种神奇的感受,即使是一泓小小的泉水,我也能体会到它的生命力,而呆呆地看上半天。我第一次受到泉水的震撼,是刚到济南的时候,那里是一个可爱的水乡,济南的七十二泉,名闻全国,而以趵突泉为最。记得我去赏的突泉时,见到由水中突出,不舍昼夜的数尺高的水柱,看得神往不已。济南真是一个泉水充沛的地方,每口水井的水都涌满到地面,人们可以拿茶杯在井中舀水,绝不需绳索等工具。甚至用一支筷子往地下一扎,拔起来便是一线清泉。而济南又是一个十分干燥的地方,一点也不潮湿。我在全世界走过许多城市,还真找不到一处那样可爱的泉水之乡。
②我也喜欢探索泉水,最难忘的一次是远征以色列的北部,到山林中去找寻全长一百六十里的约旦河水源,当我们寻到那一股泉水的源头时,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述的。
③泉水要自然发生的才可以观赏,今天的人工泉到处都是,连日内瓦湖中举世闻名的一线天,泉喷出湖面数十丈,由远处看去,高与山齐,也仅可衬托湖山之美,泉水的本身并不足观。自然的泉水,哪怕是涓涓细流,也有一种天然的韵致。
④古人枕流漱石,才是品泉的高士。泉水之异于自来水,是因为它未经过人工的卫生处理,未失自然,水质优质原味,因此无论煮茶、酿酒都有自然的芳香。故乡崂山的矿泉,便是泉水中的上品。今天各种加工的饮料充斥市面,但要想喝一口清洌的泉水,却是难得的享受了。
⑤物质的泉水如是,心灵的泉水亦然;当你将心中的一切俗务沉淀,让心灵挣脱七情六欲的枷锁、名利现实的羁绊,让明透思维与情绪自然地由心湖中升起,无论是澎湃的思潮或涓涓的情致,发而为一首诗,一篇文,或一支歌,都是一种珍贵的泉水,可以耐人品尝,而滋养人的性灵。
15.在第①小节中,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泉水,突出了泉水之乡的__________特点。
16.在第②节和第③节中,作者写了寻找约旦河水源和观看日内瓦湖畔闻名的“一线天”,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全文5个小节,可分为三层,请用竖线在下面序数中标明。
       
2)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不得用比喻,不得超过25字)。
答:□□□□□□□□□□□□□□□□□□□□□□□□□
18.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品泉”为题,意味隽永,所写的事物很小,然而表现的思想却很深刻。
B.在作者看来,人品体现了文品,文品决定了人品。
C.“古人枕流漱石,才是品泉的高士”意谓过着隐居生活,超然物外,才能领会泉水的韵致。
D.作者着意刻画泉水的目的,是为了赞美具有泉水一样品性的人。
E.心灵高尚纯洁的人所写的作品能滋养人的性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A  6D  7C  9D  10B  11C  11D  12A  13D  14B
15.趵突泉水最大、泉水涌到地面(泉水充沛)、筷子扎出清泉 可爱  16.手法;对照(对比);作用:强调人工泉仅可衬托湖山之美,而自然的泉水具有天然的韵致。  17.(1)①/②③/④⑤  2)只要人的心灵纯洁,他的作品就能发挥出至善至美的艺术感染力。  18BD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胡同文化》ppt课件(65页)
《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胡同文化》公开课ppt课件(11页)
《雅舍》《胡同文化》练习题
《胡同文化》ppt课件(45页)
《胡同文化》阅读专项训练
《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胡同文化》高效导学案
北京胡同的取名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ppt课件(17页)
《胡同文化》ppt课件(40页)
《胡同文化》ppt课件15
《胡同文化》ppt课件(44页)
《胡同文化》ppt课件13
《胡同文化》表格式教案
如何激活语文教学《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2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9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8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7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16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文原文欣赏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胡同文化》mp3音频朗读
《胡同文化》教案15
《胡同文化》教案14
《胡同文化》教案13
《胡同文化》教案12
《胡同文化》教案11
《胡同文化》教案10
《胡同文化》教案9
《胡同文化》教案8
《胡同文化》教案7
《胡同文化》教案6
《胡同文化》教案5
《胡同文化》ppt课件12
《胡同文化》练习题
《胡同文化》说课稿(五)
《胡同文化》说课稿(四)
《胡同文化》说课稿(三)
《胡同文化》说课稿(二)
《胡同文化》说课稿(一)
《胡同文化》flash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