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之逸,待水之劳(读峡江寺飞泉亭记)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1-10 |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
旅游是当今的时尚,有过外出旅游经历的人想来应该是不少的。但时常听人们抱怨:跟上一个团体去旅游吧,走马灯似的,虽然哪儿都去了,但哪儿都没看好,还特累的!自个儿去吧,花钱多不说,有时还真摸不着门道,转的地儿也少。听过这番议论,再看看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你是否该明白将来应上哪儿去游了呢?你是否明白游的时候该看什么、听什么、玩什么、想什么了呢?
作者从人之常情出发,告诉我们游玩的最低标准是:目悦、体适。作者为了证明这一点,找来了例证加以比较。“天台之瀑,离寺百步”,寺庙离瀑布太远,一是费体力,二是只能“遥看”。目不能悦,体不能适。“雁宕瀑旁无寺”,观瀑时无所依傍,不能久留。匡庐、罗浮、石门的瀑布奇是奇特,但是游人只能在日中观瀑,忍受暴晒之苦;只能蹲坐在悬崖上观瀑,没有安全感。自然,在这些地方观看瀑布,不能从从容容。相反,峡江寺的瀑布,要爬上山去,高不过里许,不费过多的体力。石级迂曲而上,并非一览无余,有曲径通幽之美。古松张覆,遮住了骄阳,人无暴晒之忧。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有三棵奇树鼎足而立,根分枝合,与一般的树不一样,堪称奇观。这样的景点才值得久留。
作者又从修身养性的角度出发,告诉人们游玩的最高境界:以逸待劳。“逸”就是要有闲情逸致,还要有闲散情致的环境。在瀑布旁置有小亭,人们可以随意坐卧,可以茗茶喝酒,可以吟诗作画,瀑布侧耳可闻,伸手可触,能被把玩于股掌之间。所以作者情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所谓“劳”这里指美好景物作为人们观赏对象、作为人们活动背景的长期存在。当然作者所追求的“闲情”并非低俗,在描写了水声、棋声、松声、鸟声之后,最终落脚到写吟咏之声,以致“天籁人籁,合同而化”,这才是作者游历的初衷,这也是飞泉亭带来的观瀑之娱,所以作者又一次生发感慨:亭之功大矣。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兼用对比、拟人、比喻等多种写作手法,既富于理趣,又富有情趣。
袁枚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他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乾隆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阳知县。此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沭阳民间,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的现实。一个沭阳县,竟有“饥口三十万,饿毙者不计其数”。袁枚面对这“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拿起蘸着血泪的笔抒发感慨:“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髅髑,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他以犀利的笔触,对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挞伐。他要“纾国更纾民,终为百姓福”。因此到任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还严厉管束家属、下属、衙役,不准扰民害民。在讼狱处理上,据史载,他“为政,终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讼狱立判无稽留”,大案也从速结案,加上治理有方,社会秩序较前稳定。他与耕夫、蚕妇、工匠、商贩、书生皆有交往,不但关心农事百业,还跻身市场,“关心米价问江东”,心系民生。在封建时代,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袁枚能做到这样,已是难能可贵的了,百姓皆称他为“大好官”。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不做,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住小仓山下,建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
乾隆十年,他离任沭阳时,百姓夹道送行,攀车饯酒,洒泪话别。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来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他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袁枚治沭,距今已200多年。他当时在沭阳县衙(今县政府内)手植的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机勃勃,其叶蓁蓁,被列为沭阳县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随园诗话》是他的代表作,有独特的文学见解。他提出“性灵说”,对儒家诗教提出异议。部分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发难,并宣称“《六经》尽糟粕”。他主张直抒胸臆,词贵自然,反对泥古不化,强调自创精神,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袁枚为豆腐折腰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烹饪专家。曾著有《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饮馔食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详细记述了自我国十八世纪中叶上溯到十四世纪的三百二十六种菜、肴饭点,大至山珍海味,小至一粥一饭,无所不包。真是味兼南北,美馔俱陈,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的史料。
袁枚提倡吃豆腐,他说豆腐可以有各种吃法,什么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里。有一天,杭州有一个名士,请他吃豆腐,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烹煮在一起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艳似云霞,吃起来,清嫩鲜美,叹为观止。袁枚急请教做法。主人秘不肯传,笑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袁即席折躬,躬毕大笑,说;“我今为豆腐折腰矣!”主人告诉他这个菜叫“雪霞美”,以豆腐似雪,芙蓉如霞而得名,并告诉他如何烹调。袁枚归家后如法炮制。毛俟园吟诗记此事云:“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调,谁知解组陶元亮,为此曾经一折腰。”袁枚为豆腐折腰,一时传为美谈。
在袁枚的提倡下,豆腐列入佳肴,大为流行。如浙江的“东坡豆腐”,兰溪的“五香豆腐”,无锡的“镜箱豆腐”,山东的“三美豆腐”,江苏的“八宝豆腐”,宁波的“三虾豆腐”、“蘑菇豆腐”,绍兴的“单腐”,诸暨的“双腐”等,样式繁多,佳味无穷。
武昌出鱼,有豆腐名菜叫“鱼钻沙”。在清水锅里,放豆腐一块,把活生生的小鱼,放入锅内,然后点火加温。至沸时,鱼全钻入豆腐四周,围成一排,鱼鲜尽入豆腐之中。然后起汤出锅,蘸调料而食,豆腐鲜而汤美。吃一块,拣一块,吃饱为止,谓之豆腐饭。有人赞之以诗云:
肚饥饭碗小,鱼美酒肠宽。
问客何所好,豆腐且烧鱼。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